監控表上的數字停在75小時,溫度曲線穩穩地貼著200度橫線走了一段,像被誰拿尺子畫出來的一樣。劉好仃盯著屏幕,手指在控製台上輕輕敲了三下,不多不少,跟平時等爐子出結果的節奏一樣。
他轉身拉開門,走廊的燈還亮著,腳步聲沒在牆上撞出回音。五分鐘後,樣品區的白板前站了三個人,手裡都抱著東西,沒人說話,但眼神都往他身上看。
“開始。”劉好仃把記號筆甩給小李,“先說新能源線,一句話,結論是什麼?”
小李點頭,打開平板:“200度持續兩小時,形變從0.8毫米回縮到0.5毫米,樣品沒裂,塗層沒起泡,結構完整。”
“待決項?”
“下一步要不要衝205度?材料數據庫顯示,超過200度後界麵應力可能反彈,但我們沒實測過。”
劉好仃沒接話,走到白板前,在“新能源線”下麵寫上“耐熱性初步驗證通過”,又在旁邊標了個問號:“205度,試不試?”
老黃接過筆:“模擬架三套都裝上了,可調支撐點現場調平,誤差壓到1.2毫米。曲麵貼合度比預估好,裝得進去。”
“問題呢?”
“材料換成了加厚鋁合金,但連接孔位還是差兩毫米,得靠手工修。模具得改,不然批量裝不了。”
劉好仃點頭,在“工具線”欄寫下“支撐結構可行,模具需優化”。
新人甲翻開筆記本:“醫療線這邊,十個高頻失效點,六個確認能用現有技術響應。密封槽設計、溫控模塊嵌入、防結霜塗層三項方案已完成匹配建模,可以打樣。”
“卡在哪?”
“打樣得研發部排期,他們下周才有空檔。我剛發了對接文檔,等回複。”
劉好仃在“醫療線”欄寫下“方案匹配完成,待打樣”。
他退後兩步,看著白板上的三欄進度,紅藍線交錯,像三股繩子擰到了一塊。
“行。”他拍了下板麵,“三條線,都算踩上油門了。但彆急著鬆刹車。”
小李剛想笑,聽見這話又收住。
“0.5毫米是進步,不是終點。”劉好仃調出監控回放,畫麵裡曲線在74小時開始回落,“回縮是好事,可它為啥回?是材料回彈,還是應力轉移?沒搞明白前,誰也彆想著慶祝。”
老黃低頭看了看自己寫的工藝筆記,又塞回口袋。
“現在分三件事。”劉好仃拿起筆,“小李,把這75小時的數據打包,重點標出73到75小時的應力變化區間,發到技術群。彆光甩圖表,寫兩句話說明趨勢判斷。”
“明白。”
“老黃,你那份建議書我批了,但孔位偏差得寫進新標準。今天下班前,出一版修訂版,標清楚‘修配量’和‘允許公差’,彆讓下一批人再拿銼刀現場改。”
老黃點頭:“我這就去量三套的實裝數據,對比一下。”
“新人甲,你去找研發部,把打樣需求再推一遍。告訴他們,我們不搶排期,但得知道哪天能進爐。他們要問依據,就把這六個可響應項打印出來,一頁紙,彆囉嗦。”
“好。”
“散。”劉好仃把筆插回筒裡,“活在動,人彆停。”
小李回實驗室的路上,順手點開數據整理模板。剛輸入標題,係統彈出一條提醒:2號爐冷卻模塊溫度異常,預警等級黃色。
他腳步一頓,轉身往主控室走。
劉好仃正站在控製台前,屏幕上跳出的警告框還沒關。他沒動鼠標,手指在桌沿敲了兩下,跟剛才敲白板的節奏不一樣,慢一點,重一點。
“什麼時候開始的?”
“十分鐘前。”小李指著曲線,“冷卻水溫波動0.6度,沒超限,但趨勢在往上爬。”
劉好仃調出維修日誌,翻到三個月前的記錄:“傳感器換過,但沒做滿負荷測試。當時是夜班換的,記錄寫‘運行正常’,沒留數據。”
“要不先停爐檢查?”
“現在停,前麵75小時白跑了。”劉好仃搖頭,“通知設備組,讓他們帶檢測儀過來,不拆,不碰主控,隻測冷卻模塊的響應速度和溫差反饋延遲。”
“邊運行邊修?”
“對。”劉好仃拿起記錄本,“讓他們下午三點前出方案,標注哪些節點可以測,哪些必須等爐溫降到80度以下再動。彆影響明天打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