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密曲線那一下輕顫還在劉好仃腦子裡轉著,像一根細線掛在風裡,說斷不斷,說穩不穩。他沒動,手指懸在鍵盤上方,等了三秒,又調出過去十分鐘的數據流,逐幀比對。波動隻出現一次,之後恢複平直,像是錯覺,但他知道不是。
“把醫療線的密封監測切到高靈敏模式,”他開口,聲音不高,但主控室裡所有人都聽得到,“從第71小時開始,每分鐘存一次快照。”
新人甲立刻應聲操作。小李從工位探頭看了一眼屏幕,低聲說:“會不會是傳感器抖了一下?”
“有可能。”劉好仃點頭,“但我們現在不猜‘會不會’,我們看‘如果會’。”
他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筆,把上一章記下的三行字重新描了一遍:新能源線——非對稱回縮;工具線——通信延遲;醫療線——微滲初現。然後在下方畫了三條橫線,分彆標上“數據歸檔”“行為模式”“演化追蹤”。
“今天先做三件事。”他說,“第一,所有異常數據,不刪、不剔、不標記為‘無效’。它們不是噪音,是信號。”
新人甲猶豫了一下:“可客戶看報告,會不會覺得我們數據不乾淨?”
“客戶要的是真實,不是漂亮。”劉好仃看了她一眼,“咱們不是賣糖水,是做玻璃。玻璃碎了不說話,但數據得替它提前開口。”
小李低頭翻自己剛整理完的新能源線報告,輕聲說:“那0.48毫米的回縮……要不要在摘要裡弱化處理?”
“不弱化,也不誇大。”劉好仃走回主控台,調出三組數據流並排顯示,“我們建個對比表,左邊是理想工況,中間是這次引入的偏差,右邊是係統反應。不看‘行不行’,看‘怎麼扛’。”
他敲了幾下鍵盤,屏幕上跳出三欄表格,標題分彆是:“標準條件”“偏差引入”“響應軌跡”。新能源線那一欄,他填上“左側冷卻不足0.8in”,工具線寫“協議版本錯配”,醫療線則注明“震動後微滲0.03毫米”。
“以後所有驗證,都按這個格式走。”他說,“不是為了寫報告好看,是為了讓下次出問題時,有人能翻出來,說一句‘這情況見過’。”
老黃這時候從工具間回來,手裡還捏著緩衝模塊的接線圖。他站在屏幕邊看了會兒,皺眉:“那通信延遲,我總覺得不能就這麼放著。臨時方案能跑通,不代表它對。”
“你覺得該升級協議?”劉好仃問。
“對。v3.1是新標準,遲早要切,不如早點上。”
小李立刻接話:“可其他產線還沒驗證過,萬一兼容出問題,整個係統都得停。”
“那就單線試。”老黃堅持,“先在工具線跑一周,沒問題再推。”
劉好仃沒急著表態。他調出老黃昨天拍的那段視頻,點到結尾那句“這玩意兒醜,但管用”,放了一遍。
“你們聽出來沒有?”他問,“他說‘管用’,不是‘完美’。我們現在的任務不是讓係統多聰明,是讓它多扛事。”
他轉向白板,在“工具線”那一欄寫下:“行為固化優先於協議升級”。然後說:“先把緩衝模塊的運行邏輯記下來,什麼時候介入、怎麼響應、延遲多少,全寫進日誌模板。等數據攢夠了,再決定要不要動協議。”
老黃哼了一聲,但沒再爭。他知道,這不是拖,是等證據。
新人甲這時候輕聲說:“醫療線樣品剛完成第二輪震動,低溫艙裡又測到一次微滲波動,比上次高0.01毫米。而且……”她頓了頓,“密封圈邊緣塗層有細微裂紋,顯微圖像剛出來。”
劉好仃立刻調出圖像。裂紋很淺,長度不到0.2毫米,位置正好在應力集中區。他回頭問:“上次震動前,有沒有拍過高清圖?”
“拍了,但沒發現異常。”
“把兩張圖疊在一起,看變化。”
新人甲操作後,屏幕上並列顯示兩幅圖像。放大到200倍,裂紋的擴展路徑清晰可見,像一條極細的河,從邊緣緩緩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