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把“客戶反饋彙總表”保存到新命名的文件夾裡,手指在回車鍵上多停了半秒。新人甲抱著一疊打印紙走進來,腳步輕快,把一遝資料放在他手邊:“這是上周所有客戶的掃碼記錄,按單位分好了,還標了重複訪問的。”
“乾得漂亮。”劉好仃抬頭看了她一眼,“再加一項——行業類彆。”
小李從外頭探頭,“要分類?是不是準備搞大事了?”
“不是準備,是得想下一步。”劉好仃打開電腦,調出一張柱狀圖,“過去三個月,咱們服務的客戶,九成是傳統玻璃加工廠。活兒穩,但增長慢。上個月新增谘詢,比前兩個月少了十七條。”
老黃端著茶杯走過來,站在屏幕前看了會兒,“意思是,老客戶吃乾抹淨,新客戶不來?”
“差不多。”劉好仃點頭,“咱們把信任撿起來了,可光靠回頭客,撐不了太久。得看看外麵有沒有新路。”
小李眼睛一亮,“那要不要試試智能家居?我表哥在做智能調光玻璃,說最近訂單爆了。”
新人甲翻了翻手裡的資料,“還有光伏板廠,也有問溫控精度的。”
“醫療設備呢?”小李又說,“手術室恒溫係統,聽著就高端。”
老黃擺擺手,“聽著是好聽,可咱們連圖紙都沒見過那種設備,怎麼上手?”
會議室一時安靜下來。劉好仃沒急著說話,而是打開行業平台,調出一組數據:新能源汽車產量同比增長百分之六十二,配套玻璃熱彎工藝需求同步上升。
“你們看,”他指著屏幕,“車載前擋玻璃,現在都得做曲麵熱彎,溫度控製要更細,反應要更快。咱們的係統,能不能碰一碰?”
小李湊近,“你是說……把咱們的溫控模塊,用在車玻璃生產線上?”
“不是現在就能用,是有沒有可能用。”劉好仃敲了敲鍵盤,調出一段工藝流程視頻,“他們現在用的係統,報警響應平均延遲五秒。咱們的實錄卡裡,張工處理閥溫異常,從發現到調節,不到三秒。”
老黃皺眉,“可車規級標準嚴,環境複雜,振動、溫差、電磁乾擾,樣樣都得扛住。”
“我知道。”劉好仃點頭,“但咱們的遠程調試功能、數據日誌同步、人機交互提示,哪一項不是從實際操作裡長出來的?彆人做係統,是寫說明書;咱們做,是聽工人說話。”
新人甲低聲說:“而且……已經有廠問過我們了。”
所有人看向她。
她翻開記錄本:“上個月,三家新能源配件廠打來電話,問我們的溫控係統能不能對接他們的熱彎爐,特彆提到‘能不能實時反饋操作建議’。”
小李笑了,“人家主動問,說明不是我們硬擠,是門縫裡透了光。”
老黃沒立刻接話,而是走到白板前,拿起筆:“要真乾,得先搞清楚幾件事:技術能不能遷?投入劃不劃算?風險怎麼控?”
劉好仃也站起來,“那就定三個標準。第一,技術不能推倒重來,得能改、能調;第二,行業得在往上走,彆一頭紮進夕陽裡;第三,門檻不能太高,咱們是小團隊,拚不起大資源。”
他一條條寫在白板上,字跡工整。
新人甲掏出手機,“我查查最近的行業報告。”
小李搶答:“光伏門檻高,設備動輒上千萬;智能家居分散,標準不一;醫療設備認證周期長,至少兩年起步。”
老黃在白板上劃掉幾個選項。
劉好仃指著剩下的兩項:“建築節能玻璃,跟咱們現在做的最像,改幾處參數就能上;新能源汽車配件,技術要求高,但需求明確,增長快。”
“要不先選熟的?”新人甲小聲提議,“風險小,上手快。”
小李搖頭,“熟的大家都熟,競爭也多。咱們的優勢是反應快、懂現場。新能源廠要的,不就是這個?”
老黃盯著白板看了許久,終於開口:“我不同意冒進,但同意探路。先摸清楚他們的工藝要求,再看咱們差多少。”
“對。”劉好仃點頭,“不是現在就要簽單,是先搞明白——我們有沒有資格談。”
他打開後台係統,調出過去三個月所有技術谘詢的關鍵詞。屏幕上,“響應速度”“實時反饋”“操作兼容性”被自動標紅,密集出現在新能源相關記錄裡。
“你們發現沒有?”他指著數據,“他們問的不是‘能不能用’,而是‘能不能配合我們的節奏用’。這說明,他們要的不是標準件,是能一起乾活的夥伴。”
小李拍了下桌子,“那咱們就讓他們看看,什麼叫‘能一起乾活’。”
新人甲已經開始整理資料,“我可以做個對比表,列出現有係統和新能源熱彎工藝的匹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