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剛把手機塞進褲兜,就聽見新人甲在工位那邊輕聲“哎”了一下。他轉身,看見新人甲正盯著屏幕,手指在鍵盤上懸著,像是怕碰出個錯。
“怎麼?”他走過去。
“客戶b……技術主管剛發來一條微信,問我們用的冷卻觸發機製,能不能適配他們廠裡那批老型號控製器。”
劉好仃沒說話,坐到旁邊的空位上,點開共享文檔裡的參數表,又調出對方之前提供的設備規格。兩行數據並排一擺,差彆不大,但節奏對不上——對方的信號響應慢了半拍,正好卡在熱彎成型最關鍵的前五秒。
“這不叫不兼容,”他輕聲說,“這叫差一點點就能搭上線。”
小李湊過來:“那咱們要不要改係統?”
“改係統?”劉好仃笑了,“咱們連人家設備都沒摸過,改什麼改。先搞清楚問題在哪,再動手。”
他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筆,在客戶b那一欄畫了個小方框,寫上:“信號同步適配”。
“這不是技術問題,是場景問題。”他說,“人家不是用我們的方式乾活,咱們就得想想,怎麼讓咱們的東西,能在他們的節奏裡跑起來。”
新人甲點頭,飛快記下。
老黃這時從車間回來,聽見了後半句,皺眉:“可咱們的模擬都是按標準信號走的,臨時調時序,萬一出岔子?”
“出岔子才要現在發現。”劉好仃把筆帽哢噠一聲按上,“咱們現在改的不是參數,是思路。他們問兼容性,其實是在問——你們到底懂不懂我們怎麼乾活。”
他頓了頓:“咱們得答得上。”
短會開得快,散得也快。劉好仃讓新人甲把三種邊緣工況列出來:低溫啟動、連續多批次運行、信號延遲0.3秒以上。這些都是客戶b可能遇到的實情,但過去模擬時,沒人特意去試。
“彆等他們問第四種。”他說,“咱們先把能想到的都跑一遍。”
新人甲領了任務,一頭紮進模擬軟件。小李開始整理會議要點,順手把“信號同步適配”加進了追蹤表的待辦欄。老黃沒走,站在控製台前翻看最近幾次的測試日誌。
劉好仃走過去:“你是不是也發現了?”
“起始延遲。”老黃指著屏幕,“不是每次都有,但一旦出現,曲線開頭就抖一下。”
“對。”劉好仃調出自己存的那條“起始延遲·待查”文件,“這不是偶然,是信號模塊老化導致的響應漂移。以前不明顯,現在跑高精度測試,差個幾十毫秒,後麵全亂。”
老黃皺眉:“換模塊最穩妥。”
“換?”劉好仃搖頭,“備件還沒到貨,工期不等人。咱們得在不換硬件的前提下,把這零點幾秒找補回來。”
他拍了拍老黃的肩膀:“你帶人做個補償算法,讓係統提前一點點預判冷卻啟動,把延遲吃掉。”
“這……風險不小。”
“風險大,才更要試。”劉好仃指著屏幕,“咱們現在不是在修漏洞,是在給成果加保險。多一道校驗,就少一分意外。”
老黃沉默幾秒,點了頭:“我下午就能出第一版代碼。”
“不急。”劉好仃說,“先在模擬環境跑通,確認不會引發新問題。咱們要的是穩,不是快。”
回到辦公室,新人甲已經整理出第一版材料適配方案。劉好仃接過平板,掃了一眼,眉頭皺起來。
“這些數據,誰給的?”
“工藝組發的性能表,質檢組補了熱膨脹係數,還有……設備科的維護記錄。”
劉好仃把平板轉過來:“你看,工藝組用的是標準溫度下的數據,質檢組測的是極限值,設備科的記錄還是上周三的。三套標準,三個時間,拚在一起,像不像三個人說三樣事?”
新人甲愣住:“我……沒注意這個。”
“不是你的錯。”劉好仃語氣平和,“是咱們缺個規矩。”
他打開新文檔,新建一個表格,第一列寫“測試項目”,第二列“測試條件”,第三列“誤差範圍”,第四列“數據來源與時間”。
“以後所有數據進文檔,先填這四欄。”他說,“不寫清楚怎麼來的、在哪測的、有多大浮動,就不算數。”
新人甲趕緊照做。小李也停下手裡活,默默打開自己的文件夾開始核對。
不到一小時,新版適配方案重新出爐。劉好仃一條條過,確認無誤後,開始起草《新市場適配技術簡報》。他沒用模板,而是按客戶可能關心的順序重新組織:先講兼容性設計思路,再列關鍵參數對照,最後附上五輪模擬的穩定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