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源模塊的指示燈閃了一下,劉好仃的手指懸在暫停鍵上方沒動,直到波形曲線重新穩住,才緩緩鬆開。他低頭看了眼記錄儀的時間戳,點了點頭。
“最後一輪,數據錄全了。”他說。
新人甲立刻上前導出文件,小李把三台設備的存儲卡收齊,老黃則蹲在接線盒旁,一根根檢查接口是否鬆動。控製室裡沒人說話,隻有鍵盤敲擊聲和打印機吐紙的輕響。
劉好仃走到牆邊的顯示屏前,打開投影界麵,把三輪測試的波形圖並列調出來。畫麵一鋪開,三條曲線整齊排列,像三條並行的鐵軌。
“來,”他拍了下屏幕,“咱們一幀一幀看。”
小李湊過來:“第二輪不是啥都沒出嗎?還用看?”
“正因為它‘沒出’,才得看。”劉好仃拿起筆,在第一組波形上圈出冷卻信號觸發前的0.1秒區間,“注意這裡,電壓壓降發生時,有沒有提前抖動?”
“有。”新人甲指著第一輪,“這兒,幅度0.3伏,時間點比指令早了8毫秒。”
“第三輪呢?”
“一樣,0.28伏,早7.9毫秒。”
“那第二輪?”
小李皺眉:“平的,一點動靜沒有。”
劉好仃點頭:“對,因為它沒遇上壓降。隔壁衝壓車間那會兒沒啟動,供電穩定。所以不是問題消失了,是條件沒湊齊。”
老黃站起身,擦了擦手:“這麼說,波動不是隨機的,得有外因才觸發?”
“沒錯。”劉好仃把供電日誌調出來,疊在波形圖下方,“三次測試,隻有第一和第三輪外部有電壓擾動,而這兩次,都出現了前置響應。說明這毛病,是‘外麵一晃,裡麵跟著顫’。”
小李撓頭:“那是不是換個電源模塊就行?市麵上抗乾擾強的板子多了,換一塊,一勞永逸。”
老黃搖頭:“換硬件太急。咱們這套邏輯跑了三年,沒出過事。現在因為一次波動就要動核心部件,萬一改出新問題,誰擔?”
“你們倆說的,其實是一個問題的兩麵。”劉好仃沒反駁,反而笑了,“一個想快點解決,一個怕改出亂子。都對,但都缺了點東西。”
“缺啥?”小李問。
“缺解釋。”劉好仃打開《邊緣乾擾案例001》文檔,把三次測試的參數表拉出來,“我們得先搞明白——它為啥會提前動?是壞了?還是太聰明?”
新人甲小聲插話:“會不會……是控製板誤判了?比如,電壓一降,它以為係統要重啟,就提前啟動了保護程序?”
劉好仃看了她一眼,眼神亮了下:“接著說。”
“我以前實習時見過類似情況。”新人甲聲音穩了些,“pc在電壓驟降時會進入‘自保模式’,自動執行預設動作,防止斷電導致流程中斷。咱們的冷卻係統是不是也……”
“對路了。”劉好仃接過話,打開信號時序圖,在屏幕上畫出一條虛線,“冷卻指令還沒發,電壓先掉了5。控製板感知到這個變化,誤以為‘係統即將斷電’,於是提前激活了預冷動作——就像人打噴嚏前會先抽一下鼻子。”
小李若有所思:“所以它不是壞了,是太敏感?”
“是太負責。”劉好仃糾正,“它想保護流程,隻是判斷條件太寬。風一吹,它就以為要下雨,提前打傘。”
老黃哼了一聲:“那也不能讓它亂打傘啊,客戶可不管它是不是好心。”
“所以咱們不換傘,也不扔傘。”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一行字:“增強抗擾能力+優化觸發閾值。”
他轉身麵對三人:“問題不是出在零件上,是出在‘環境’和‘係統’的交接處。咱們不能指望客戶廠裡永遠供電穩定,但可以讓係統學會分辨——是真要斷電,還是隻是路過一輛叉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