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把新本子往台麵上一放,封麵朝上,筆帽擰開插在環扣裡。他沒急著寫,先看了眼小李手裡的文件夾,兩份意向書疊得整整齊齊。
“從第一撥人進來到現在,一共多少人按了按鈕?”他問。
小李翻了翻記錄卡:“四十七個。”
“簽了幾個?”
“五個。”
劉好仃點點頭,翻開本子第一頁,寫下“體驗人數:47,轉化率:10.6”。他頓了頓,又在旁邊加了一行字:“昨日同期,谘詢量相近,轉化不足4。”
新人甲湊過來,手裡抱著一疊流程卡:“劉師傅,剛才有人問能不能租三個月,還有人問遠程診斷怎麼收費。”
“記下來。”劉好仃指了指本子中間空白頁,“分三欄,問題、頻次、客戶類型。彆光記問題,得看是誰問的。”
新人甲應了一聲,低頭開始歸類。小李也把意向書拿出來,一張張翻,統計簽署時間、客戶行業、提問重點。老黃則打開副機日誌,調出運行曲線圖,手指沿著時間軸滑動。
“今天電壓波動兩次,最大0.25,係統沒觸發誤報。”他說,“三號爐那邊,連續運行九十二天,沒停過。”
劉好仃聽著,把數據一條條抄進本子。他沒說話,但嘴角微微往上提了一下。
“咱們這招‘親手按’,真管用。”小李忽然笑出聲,“你看這些人,一開始都懷疑,一按完,眼神就不一樣了。”
“不是我們厲害,是機器自己說話了。”劉好仃合上本子,又打開,翻到背麵,“可彆高興太早。簽了五個,問‘三個月後怎麼續’的倒有八個。”
小李一愣:“這算好事還是壞事?”
“好事是他們聽進去了,壞事是他們還不敢全信。”劉好仃用筆尖點了點桌麵,“知道功能,不等於相信長期效果。就像吃飯,嘗了一口說香,不代表願意天天吃。”
老黃抬起頭:“那是不是該放點實際畫麵?比如咱們廠裡的監控,讓他們看看真機器在跑。”
“已經在想了。”劉好仃從口袋裡摸出一張打印紙,上麵是三號爐的運行天數倒計時牌,還帶個二維碼,“一會兒貼上去,掃了能看實時畫麵,脫敏過的。”
小李接過去看了看:“這倒好,眼見為實。”
新人甲舉手:“還有人問‘保安會不會累’。”
屋裡靜了半秒。
小李先笑出聲:“誰這麼問?”
“一個戴眼鏡的技術員。”新人甲認真道,“他說,你們這係統一直盯著,是不是也得休息?”
劉好仃沒笑,反而盯著本子看了會兒,然後寫下一行字:“信任分三層——知道是什麼,相信能成事,認定能長久。”
他抬頭:“我們現在卡在第二層往第三層走的路上。”
小李收起笑,點點頭。老黃擰了擰副機接口,確認牢固。新人甲把“能否遠程診斷”和“租期外服務費用”寫在新標簽上,準備待會兒貼出去。
“下一步呢?”小李問。
“先不急著改。”劉好仃把本子翻到最後一頁,“先把今天的數據理清楚。策略有沒有效,不能靠感覺,得看數字說話。”
他們圍在展台角落,像搭了個臨時辦公室。小李負責統計意向書變化,發現上午十點到十二點人流最密,簽了三個,全是中小廠的技術主管;老黃核對設備日誌,確認演示期間零故障;新人甲整理出新增高頻問題七條,其中三條關於後續服務。
劉好仃把這些數據並列寫在本子上,對比昨日記錄。他發現一個規律:客戶越了解功能,越關心長期維護。
“以前是‘這東西乾啥的’,現在是‘用了之後怎麼辦’。”他說,“問題升級了。”
小李恍然大悟:“說明咱們講明白了。”
“明白是一回事,放心是另一回事。”劉好仃指著其中一條記錄,“這個人問‘同類產品三年後傳感器老化’,說明他不是隨便問問,是真用過,吃過虧。”
老黃點頭:“那得讓他知道,我們的材料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