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那點綠燈又亮了,穩穩地掛在監控屏上,像一顆不再亂跳的心。
劉好仃鬆開鼠標,沒起身,也沒合上數據麵板。他盯著那條溫度曲線,從淩晨三點十二分往後拉,一直拉到此刻。波動平緩,係統無異常,服務商也回了話,說是線路鬆動,已擰緊。事不大,可他總覺得剛才那一閃,不該就這麼輕輕放過。
他點開另一組數據——客戶使用日誌。十七家,每一家的開機時間、運行時長、報警記錄都清清楚楚。他一條條滑下去,手指在觸控板上輕輕推著,像是在翻一本沒人看的日記。
忽然,他停住。
三家新市場的客戶,名字陌生,但操作習慣有點怪。每天上午九點十五分左右開機,運行四十七分鐘,然後停機。下午三點再開,又是不到一小時,又停。像是在趕工,又像是機器不敢久開。
他調出操作日誌,發現一個詞反複出現:“功能等待”。
不是故障,不是報錯,是“等待”。
他皺眉,點開其中一家的售後記錄。三個月前裝機,培訓反饋寫著:“操作員反映升溫響應慢,影響彎折精度。”後麵補了一句:“建議優化溫控節奏。”
他記得這單,小李跟的,當時隻當是普通反饋,歸到了“常規建議”裡,沒再深究。
他又翻另外兩家,情況類似。一家在浙江,一家在成都,行業都是高精度玻璃熱彎,工藝要求升溫快、控溫準。他們的設備不是壞,是“不夠快”。
劉好仃靠回椅背,手指輕輕敲了兩下桌麵。
他拿起內線電話,撥通技術組。
“老黃在嗎?”
“在,剛巡完三號爐。”
“叫他來我這兒一趟,帶副機操作手冊。”
五分鐘後,老黃拎著工具包進來,順手把門帶上。
“又出啥事了?”他問,聲音還是那副不緊不慢的調子。
“不是出事。”劉好仃把屏幕轉過去,“你看這三家,天天九點十五開機,四十七分鐘就停。日誌裡全是‘功能等待’,像是在等什麼。”
老黃湊近看了會兒,點點頭:“這反應時間確實卡得緊。他們做熱彎,玻璃進爐後得在特定溫度區間完成塑形,差個十秒,成品率就掉。”
“那咱們的溫控,能不能提前預判?比如,他們一啟動,係統就自動升溫到臨界點,等材料一進,直接進入穩定段?”
老黃摸了摸下巴:“硬件沒問題,傳感器和加熱模塊都支持。就是軟件邏輯得調,現在是‘指令到,才開始升’,得改成‘預判要升,提前準備’。”
“能改?”
“小改。”老黃比了個手勢,“兩三天,代碼調一版,先內部測。”
劉好仃笑了:“不是推倒重來,是幫他們把心跳對準節拍。”
老黃也笑:“那他們得感謝咱們,省了等的時間,多出幾塊好玻璃。”
“不止是省時間。”劉好仃指著屏幕,“他們是信我們,才敢這麼用。可我們沒跟上他們的節奏,讓他們等,等於在透支信任。”
老黃沒說話,低頭在本子上畫了幾個流程圖,然後說:“要不我今晚就搭個測試環境?先跑跑看預升溫的響應曲線。”
“你先回去睡一覺。”劉好仃拍拍他肩膀,“明天一早再弄。這事急,但不能亂。”
老黃走後,劉好仃沒動。他把那三家客戶的數據拉成一張表,加上工藝類型、開機頻次、等待時長,又從培訓記錄裡扒出他們提過的原話,一條條貼進去。
新人甲敲門進來,手裡抱著平板。
“劉師傅,東莞的處置記錄我歸檔了,視頻也存進案例庫了。”
“嗯。”他點頭,“順便幫我查一下,這三家客戶最近三個月有沒有提過‘響應慢’的反饋?不限售後,培訓、回訪、群裡聊天都算。”
新人甲愣了下:“您說浙江、成都那幾家?”
“對。”
她低頭查了一會兒,抬頭說:“有。浙江那家在培訓結束時問過‘能不能讓機器反應快點’,當時小李記在便簽上了,沒進正式反饋係統。”
“找到了就行。”劉好仃把她的平板接過來,在表格裡加了一欄:“客戶真實訴求”。
小李這時候也來了,手裡拿著客戶使用統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