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點五十分,三號爐的預熱程序準時啟動。控製室的屏幕亮起,進度條緩緩推進,第一階段環境檢測順利完成。劉好仃盯著數據流,手指在桌麵上輕輕敲著節奏,像是在數秒。
“底部溫度上升太快。”他忽然開口,聲音不高,但把剛端起水杯的小李嚇了一跳。
老黃湊過去看實時曲線,眉頭一皺:“比模擬高了七度,這不正常。”
“殘熱沒散乾淨。”劉好仃調出夜間散熱記錄,“昨晚停機後風扇停得太早,爐底積了熱,現在一加熱,補償過頭了。”
新人甲在旁邊快速翻著曆史日誌:“前天也是這個時間關的機,但那天風扇多轉了二十分鐘。”
“機器也得講究作息。”小李嘀咕一句,順手打開功率監控界麵。
劉好仃沒笑,直接在控製麵板上操作:“把底部加熱區功率下調百分之十五,啟動預掃描,讓係統提前認認‘家底’。”
老黃看著參數變動,遲疑了一下:“這麼早調,會不會影響後麵的校準?”
“它現在‘發燒’,得先退燒才能乾活。”劉好仃敲下確認鍵,“動態校準不是萬能的,得知道從哪兒開始調。”
屏幕上的溫度曲線慢慢平緩下來,底部升溫速率回歸正常區間。三分鐘後,係統提示:基礎溫場校準完成。
“行了。”劉好仃鬆了口氣,“下一步,高頻啟停測試,按計劃來。”
七點零二分,第一次停機重啟完成,響應時間顯示1.1秒,符合預期。小李在進度表上打了個勾。
“再來。”劉好仃說。
第二次重啟時,係統自檢耗時跳到了1.7秒。新人甲立刻發現異常:“慢了六百毫秒!是不是探頭信號拖了後腿?”
劉好仃回放操作日誌,果然看到係統在等待移動探頭的數據同步。“信號延遲了四百毫秒,係統不肯往下走。”
“要不先切本地模式?”小李建議,“等穩定了再接外部數據。”
“可以。”劉好仃點頭,“主控切回內置傳感器,探頭數據做參考,不參與決策。”
參數調整後,第三次重啟開始。倒計時結束,屏幕跳出結果:響應時間0.9秒。
“快了!”新人甲忍不住抬頭,“比昨天模擬還快!”
老黃沒急著高興:“彆忘了還有厚板測試,那才是真考。”
“那就考。”劉好仃看了眼時間,“七點十分,準備穿插八毫米板。”
傳送帶啟動,厚板緩緩送入爐口。監控畫麵裡,前端邊緣微微翹起,爐口區域溫度顯示略低於設定值。
“低溫影響上來了。”新人甲指著環境模型,“今早車間比昨天低了兩度半,爐口散熱快。”
劉好仃比對數據,迅速做出判斷:“啟用補償模型,爐口加熱功率加百分之八,傳送帶降速百分之五,讓板子多‘暖’兩秒。”
指令下達後,係統自動調整。厚板進入爐內後,翹曲逐漸消失,平穩通過加熱區。
“形變消除。”小李盯著成像分析,“邊緣溫差控製在一點一度以內。”
“前後溫差呢?”劉好仃問。
“爐前爐後差一點二度,中段最穩。”新人甲報數,“三探頭數據一致,梯度分布合理。”
劉好仃在本子上記下:“±1.2c,達標。”
老黃盯著內存占用條,忽然皺眉:“控製係統占了七成八內存,比平時高一截。”
“哪個模塊?”劉好仃問。
“動態校準。”老黃點開進程列表,“采樣頻率拉滿了,一直在跑。”
“降頻。”劉好仃說,“啟動階段全頻運行,穩定後自動切換低頻維持,省資源。”
“要不要設個時間閾值?”新人甲問,“比如運行十分鐘就降?”
“不設時間。”劉好仃搖頭,“看狀態。溫度場穩定、響應連續三次達標,再降。”
“那要是一直不達標呢?”小李問。
“那就讓它一直跑。”劉好仃看著屏幕,“直到機器自己學會怎麼醒。”
七點二十一分,三輪測試全部完成。劉好仃把數據導出,逐一核對。
第一項:冷啟動溫場校準——成功。
第二項:高頻啟停響應——延遲0.8秒,達標。
第三項:厚板穿插形變控製——邊緣溫差±1.2c,達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