淩晨兩點十七分,控製室的屏幕還亮著。劉好仃沒動,盯著右下角那個倒計時框,數字從“000200”跳到“000159”,像有人在背後輕輕敲著節拍。他左手邊攤著剛打印出來的參數調整記錄,紙角被空調風吹得微微翹起。肩上的舊工裝外套滑了一半下來,他也沒去拉。
三號爐的測試數據包還沒傳上來。
王工坐在旁邊的副控台前,手指搭在鍵盤上,眼睛盯著自己提交的代碼狀態。那行“待驗證”已經掛了四十分鐘。他搓了搓臉,低聲說:“這要是再卡住,明天早班的模擬就得推遲。”
“不會。”劉好仃回了一句,聲音不高,“腳本已經跑通了,就差這第一包數據落地。”
話音剛落,屏幕右上角彈出提示:【數據包接收完成,校準流程啟動】。
小李從角落的工位猛地抬頭,差點碰倒水杯。“來了!”他趕緊點開日誌通道,調出時間戳比對界麵,“這次是真對上了,毫秒級偏差控製在允許範圍內。”
劉好仃湊過去看了一眼。屏幕上兩列時間並排滾動,綠色的“同步”標記一路到底。
“總算把這條路走通了。”他坐回位置,拿起筆在記錄本上劃掉“時鐘校準——首測待驗”這一條。
小李鬆了口氣:“之前那問題,果然是ntp心跳和邊緣設備不匹配。現在加了分段對時,還設了手動核驗節點,至少不會亂幀了。”
“路子對。”劉好仃點頭,“細活就得這麼乾,一步踩實了再邁下一步。”
王工卻皺著眉:“可我這邊的信號重構,還是有點懸。”
他調出代碼結構圖:“原以為隻是改個優先級,結果發現高溫模塊和自學習層綁得太緊,動一處,另一處跟著抖。我剛提交的版本,雖然切掉了部分耦合,但底層判斷邏輯還是有點飄。”
劉好仃沒說話,把三號爐過去七十二小時的日誌調了出來,拉到上次係統震蕩的時間段。
“你看這兒。”他指著一段波動曲線,“溫度驟降,它第一反應不是穩住核心參數,而是立刻調權重。這不是邏輯錯了,是它沒主心骨。”
“所以還得拆?”王工問。
“得拆。”劉好仃轉頭看向陳工的位置,人不在,“陳工昨天幫了一把,今天還能來嗎?”
“剛微信說了,建模那邊先放半天,他回來接著拆。”小李代答,“他還說,要是需要,晚上也能遠程支援。”
“好。”劉好仃點點頭,“等他來了,你們倆一起上,把自學習那層徹底隔離出來。讓它學,但彆讓它說話。”
王工笑了下:“讓它當個旁聽的?”
“對。”劉好仃也笑了,“開會可以聽,但拍板的得是硬規則。”
正說著,陳工推門進來,手裡拎著兩杯熱豆漿。“來了。”他把一杯放在王工手邊,“我路上想了個辦法,用虛擬代理層把自學習輸出先攔一下,相當於加個緩衝帶,你們看行不行。”
他打開筆記本,畫了個簡圖:輸入信號先過“硬規則”閘門,再進“動態調節”,最後才是“自學習建議區”。
“建議區不直接連執行模塊,隻存檔,等下次迭代再參考。”陳工解釋,“這樣就算它亂出主意,也傷不到主流程。”
劉好仃盯著圖看了幾秒,點頭:“這招巧。既不傷它的功能,又管住了它的手。”
“那就按這個改。”王工喝了一口豆漿,打開編輯器,“我重新切分支,先把代理層搭起來。”
“改的時候注意留痕。”劉好仃提醒,“每一步操作都記日誌,誰改的、什麼時候改的、為什麼改,全標清楚。咱們現在不是在修車,是在造標準。”
小李插話:“那我這邊也同步更新測試用例,把‘誤判恢複’和‘漸進乾擾’都加進去。”
“加。”劉好仃說,“問題不怕多,就怕看不見。咱們現在多設幾個坑,將來係統才能繞著走。”
陳工敲著鍵盤:“我先跑個模擬,看看代理層會不會拖慢響應。”
代碼編譯運行,進度條走到80時,警報突然響了。
屏幕彈出紅色提示:【模擬中斷,冷熱突變場景下判斷震蕩未消除】
“又來了?”王工湊過去,“明明加了護欄,怎麼還抖?”
劉好仃調出三層結構的運行日誌,逐幀查看動態調節層的觸發記錄。
“找到了。”他指著一組參數,“敏感帶太寬,0.5度變化就啟動調整,外麵風一吹,它就以為天要變了。”
“那縮窄?”陳工問。
“不光縮。”劉好仃在紙上畫了個時間軸,“加個持續判定。變化得持續三秒以上,才算真變化。短於三秒的,當噪音處理。”
小李立刻動手改測試腳本:“我加個‘持續時長’字段,再設個過濾閾值。”
“就這麼辦。”劉好仃站起身,活動了下肩膀,“咱們不求它多快,隻求它彆慌。”
淩晨三點二十六分,新版本代碼提交。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