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點四十分,辦公室的燈剛亮起來,劉好仃已經坐在工位上,手指在鍵盤上敲下最後一行保存確認。屏幕彈出提示:“《未來市場變化應對預案v1.0)》已上傳至共享目錄。”
他順手把文件轉發進工作群,附了一句話:“今天起正式試行,首周信息哨點——小李。”
消息發出兩分鐘後,小李頂著一頭亂發衝進門,一邊脫外套一邊嘀咕:“我就知道會是我。”
“怎麼,不想當第一個情報員?”劉好仃抬頭笑。
“不是不想,是怕看漏了。”小李拉開椅子坐下,“係統推一堆詞,什麼‘建議’‘能不能’,客戶天天都在問,哪句才算信號?”
“你覺得哪句最容易被當成廢話?”劉好仃沒直接答。
小李愣了一下:“大概就是那種隨口一提的吧,比如‘你們以後能不能……’開頭的,聽著像開玩笑。”
“那就從這種開始盯。”劉好仃點頭,“彆人忽略的,你記下來,說不定哪天就成了主流。”
小李眨眨眼,忽然笑了:“合著我是專門撿邊角料的?”
“邊角料裡常藏著主菜。”劉好仃打開後台監控頁麵,“你看,昨天新增的那個統計字段,今早八點就會出第一份日報。”
話音剛落,電腦右下角輕輕“叮”了一聲。
兩人同時看向屏幕——一封標題為【客戶語義監測日報|第1期】的郵件靜靜躺在收件箱裡。
“來得挺準。”小李點開附件,眉頭慢慢皺起,“這報告……密密麻麻三頁紙,關鍵詞標紅加粗還帶權重係數,誰看得下去?”
王工端著水杯路過,探頭掃了一眼:“這哪是給人看的,是給機器人讀的吧。”
“係統剛上線,輸出太滿了。”劉好仃接過鼠標,調出原始數據表格,“咱們先手動篩一遍。”
他拖動滾動條,逐條瀏覽客戶錄音轉寫的文本,遇到重複出現的表達就用黃筆標記,涉及競品概念的塗成橙色,而那些明顯超前的需求——比如“能不能自己判斷什麼時候該校準”——則被標成醒目的紅色。
“就這麼辦。”他說,“以後日報隻留一頁,五項指標:高頻詞數量、跨客戶重複率、關聯競品術語、超前需求條數、情緒傾向變化。”
“簡潔是美德。”小李立刻動手改模板,十分鐘後,一份清爽的《一頁簡報》樣張打印出來,貼在公告欄上。
王工瞄了一眼:“比剛才順眼多了。不過真要每周輪人盯著這些,售後那邊排班得重新算。”
“不打亂節奏。”劉好仃說,“每人每月一次,半小時彙總,記三件事就行:說了啥、誰說的、有沒有第二個人提。”
“那我下個月值班時,能提前請個假嗎?”王工半開玩笑。
“可以,但得找人代班。”劉好仃也笑,“情報工作,不能斷檔。”
正說著,陳工默默走過來,指著簡報裡的一個數字:“‘參數自主提醒’近七天出現五次,達到跟蹤級閾值了。”
空氣安靜了一瞬。
小李翻出原始記錄:“東明廠、宏達廠、新聯車間……三家都說了一模一樣的意思——希望我們主動提醒他們調參數。”
“這不是巧合。”劉好仃打開另一張圖,是深玻科最近申請的專利明細,“他們遠程校準係統的底層邏輯,正好覆蓋這個功能。”
王工搓了搓臉:“那就是說,客戶已經被對方的概念影響了?”
“影響已經發生。”劉好仃點頭,“我們現在的問題不是做不做,是怎麼回應。”
“技術上還沒準備好。”陳工開口,語氣平穩但堅決,“自動判斷參數調整時機需要新的算法模型,測試周期至少三周。”
“沒人說現在就要上線。”劉好仃翻開預案文檔,“按流程,進入跟蹤級,隻需要召開跨部門短會,輸出應對建議。不啟動開發,也不承諾交付。”
陳工沉默幾秒,點了下頭:“那我可以參加。”
“那就現在。”劉好仃起身,“會議室空著,趁人都在。”
五分鐘後,四人圍坐在小會議桌旁。白板上寫著三個字:參數提醒。
劉好仃先放了一段錄音——三天前宏達廠張工的原聲:“你們現在服務挺細的,下次能不能直接告訴我啥時候該調參數?省得我自己記。”
“這不是抱怨,是期待。”他說,“客戶已經開始設想我們該做什麼,哪怕我們還沒提供。”
王工點頭:“而且這話從不同人口裡說出來,說明不是個彆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