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盤插進電腦,屏幕亮起文件夾圖標。劉好仃點了進去,三輪測試的日誌一條條列出來,像是剛打完的漁網,濕漉漉地攤在桌上。
“來吧。”他抬頭,“咱們把這網裡的魚,分分類。”
小周湊近顯示器:“第一輪那個技術材料沒人看的事,是不是得優先拎出來?卡了快十分鐘,客戶都等急了。”
老趙翻著手裡的記錄本:“可問題是,李工明明發了,係統也顯示成功,誰也沒偷懶,咋就說沒收到呢?”
李工推了下眼鏡:“我查過日誌,文件進了公共區,但沒有強製通知機製。等於你把鑰匙塞門墊下麵,回頭說‘我放了’,人家說‘我沒找’。”
“所以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劉好仃拿起筆,在白板上畫了個方框,“是流程以為走完了,其實差一步才真落地。”
小周點頭:“那歸成一類?叫……信息轉交斷檔?”
“太文了。”老趙笑,“不如叫‘送到不算,簽收才算’。”
劉好仃在白板上寫下四個字:閉環認定。
“就從這兒開始。”他說,“不管多小的動作,隻要影響客戶響應時間,就算問題。咱們不追究人,隻追過程——哪個環節鬆了扣,咱們就補哪一環。”
三人安靜下來,盯著屏幕上跳動的數據流。
第二輪的問題很快浮上來。午休交接時,預警消息來了,前班人員沒標記待辦,接班的老趙掃了一眼列表就過,差點漏掉成都客戶。
“這事兒賴我。”老趙撓頭,“五分鐘的事,想著晚點補,結果一忙就忘了。”
“不是忘。”劉好仃調出交接表模板,“是你不知道非得補。製度寫的是‘建議簡報’,不是‘必須簽字’。建議和必須,差著一條溝。”
小周插嘴:“那以後加個確認欄?誰交班、誰接班、有沒有講清楚,三個人都簽個字?”
“行。”劉好仃記下,“執行動作要能追蹤,不能靠自覺。就像發工資,你說‘大概發了’,員工能答應嗎?”
李工忽然開口:“那第三輪的緩存延遲算什麼?係統報表比人工慢了五十秒,這種誤差能避免嗎?”
“這是個好問題。”劉好仃切換到後台同步設置頁麵,“係統每十分鐘拉一次數據,中間的時間差就是盲區。我們信它,它卻沒實時更新。”
“那要不要改成分鐘級同步?”小周問。
“成本高,還占資源。”李工搖頭,“而且萬一網絡抖一下,反而更亂。”
劉好仃沉默幾秒,突然起身走到白板另一側,畫了兩條平行線。
“一條是係統自動記錄,一條是人工定時核對。”他指著兩線之間,“每天八小時,每小時一次人工打卡,發現偏差就標紅。雙軌跑,不怕偏道。”
老趙笑了:“跟火車似的,司機看表,調度也看表,誰慢了都瞞不住。”
“對。”劉好仃點頭,“機器有機器的節奏,人有人的判斷。合在一起,才穩。”
討論繼續推進。鄭州客戶失聯後,短信發送成功,但無法確認是否真正觸達手機端。
“這個問題有點虛。”小周皺眉,“我們總不能打電話問客戶‘您收到短信了嗎’吧?”
“可風險就在這一環。”劉好仃回放當時操作流程,“我們做了動作,但不知道結果。就像寄信不查簽收,隻能祈禱對方拆了。”
李工提出:“可以加個送達回執功能,類似郵件已讀提醒。”
“技術可行,但運營商不一定支持。”小周搖頭,“而且有些手機自帶攔截,根本進不去。”
劉好仃想了想:“那就換個思路——重要的回訪請求,除了短信,再加一條語音播報。自動撥一個空號,把內容念一遍。”
“聽起來像騷擾電話?”老趙遲疑。
“隻用於紅色預警。”劉好仃強調,“寧可多響一聲,也不能讓客戶聽不見。”
小周笑出聲:“那咱們以後是不是還得給語音配個溫柔女聲?‘您好,這裡是玻璃廠劉師傅,想跟您聊聊窗戶的事兒……’”
屋裡頓時一靜,隨即爆發出笑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