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轉過身,眉頭擰成一團:“劉師傅,剛才歸檔的時候發現不對勁。有幾份掃描件的標簽編號和係統記錄對不上,三號交接本裡標著‘a07’的那頁,實際掃進去的是四號本的內容。”
劉好仃正要說話的手停在半空,手指輕輕落在桌沿。他沒起身,也沒皺眉,隻是把筆記本往自己這邊拉了回來。
“老趙,”他聲音不高,“你帶人掃的那批,是按順序一摞摞來的?”
老趙抬起頭,手還搭在打印機上:“是啊,我親自盯的,一頁沒落下。”
“那問題就出在對接上。”劉好仃翻開自己的工作日誌,翻到昨天記下的編號清單,“不是你們掃錯了,是錄入時腳本沒校驗唯一性,同一編號被重複用了兩次。”
李工立刻調出歸檔日誌,果然看到兩處“a07”的記錄,時間差了不到十分鐘,但內容完全不同。
“得重核。”劉好仃合上本子,“現在不能急著看數據,先確保底子乾淨。老趙,你帶實習生從今天起重新過一遍編號,按日期和交接人雙線核對,錯的全標出來。”
老趙點頭:“行,我讓他們分組來,今晚加個班。”
“不光是人工核。”劉好仃看向李工,“你那邊得改腳本,加上編號唯一性判斷。以後誰再想貼個重複號,係統直接彈窗攔住。”
李工已經在敲代碼:“加個觸發提醒,自動發郵件給責任人。”
“順便生成一份匹配日誌。”劉好仃補充,“哪天誰處理了哪個編號,留痕可查,彆又變成一筆糊塗賬。”
小周鬆了口氣:“那咱們的數據評估是不是得往後推?”
“不推。”劉好仃打開電腦,調出後台報表界麵,“邊修邊比。先把能確認的部分拉出來,等底數清了,再補進去也不遲。”
幾個人各自回到位置。老趙帶著兩個實習生搬出一疊紙質交接本,按日期攤開在長桌上;李工的屏幕上滾動著新寫的校驗邏輯;小周則開始整理改進前後的關鍵節點數據。
半小時後,李工喊了一聲:“編號衝突已鎖定,共七處,全部標記為待修正。”
“好。”劉好仃走過去看了一眼,“這七條剔除出去,不影響整體趨勢統計。”
小周也完成了初步整理:“改進前七天,平均文件簽收閉環率是68,協作延遲發生率每天三點二起;改進後這六天,閉環率升到93,延遲降到了一點九起。”
“再細一點。”劉好仃指著屏幕,“把每天的峰值時段列出來,看看是不是集中在交接班前後。”
小周調整圖表,新增了一條折線。果然,改進前的延遲高峰出現在早八點和晚五點,正是輪班交接的時間段。
“現在呢?”劉好仃問。
“改進後基本平了。”小周放大曲線,“隻有一次輕微波動,是因為臨時權限剛啟用,係統刷新慢了二十秒。”
“不算大問題。”劉好仃點頭,“說明機製跑通了。”
李工突然開口:“但我有個擔心——現在的高閉環率,是不是靠臨時權限撐起來的?萬一哪天it收回權限,咱們這套流程還能不能轉?”
辦公室安靜了一瞬。
劉好仃沒馬上回答,而是打開郵箱,找到一封昨天下午收到的內部通知,投屏到會議室白板上。
“這是it部發的。”他說,“從下周開始,測試環境的臨時授權將納入常規流程,每次申請最長可用七十二小時,可續期。”
小周笑了:“那就是說,咱們不是‘特批’,而是‘合規’了?”
“對。”劉好仃說,“製度追不上變化的時候,咱們先走一步;等製度跟上了,咱們就順勢落地。現在它跟上了。”
老趙插話:“那交接模板呢?現在新人背都背熟了,可那些舊記錄還沒完全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