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周的回複在屏幕上跳出來時,劉好仃正把筆帽擰上又擰下。消息隻有五個字:“人沒換,休假。”他盯著那行字看了兩秒,順手點開客戶官網的更新日誌——三天前,對方發布了新廠房竣工儀式的照片,背景裡擺著一排嶄新的鍍膜設備。
他沒急著說話,而是打開內部通訊群,把截圖發了進去,附了一句:“查一下,這批設備是哪家供應商供的。”
不到三分鐘,小周回得最快:“群裡有人認出是‘科恒光材’的定製款,去年他們給華東一家廠做過同係列。”
老趙這時候端著茶杯走進來,低頭瞅了一眼屏幕:“科恒?那不是專門做高透低反材料的嗎?咱們這行裡,能搭上他們線的,可都不簡單。”
“可不是嘛。”劉好仃把椅子往後一推,起身走向會議室,“走,碰個頭。”
七分鐘後,四個人圍在投影屏前。劉好仃把華南客戶的訂單數據調出來,分段拉成柱狀圖。從三個月前每月采購十二噸高附加值鍍膜玻璃,到上周歸零,曲線像被刀削過一樣利落。
“這不是排產調整。”他說,“這是戰略轉移。”
李工皺眉:“可要是真換了供應商,按理說會有技術磨合期,不可能直接上量產設備。”
“所以人家早就偷偷試過了。”劉好仃點了點屏幕右下角的一張細節圖,“你們看這台鍍膜機旁邊的操作員胸牌,穿的是白底藍邊工裝——那是科恒自己的技術團隊。”
空氣靜了一瞬。
老趙放下杯子:“你的意思是,他們早就談妥了,現在隻是走個形式?”
“不止是談妥。”劉好仃翻出另一組數據,“過去一個月,我們收到的詢盤多了三成,可實際成交隻漲了不到一個點。多出來的需求,全集中在中低端產品。高端線冷得像冬天的水管。”
小周接話:“他們在用我們穩住市場,同時悄悄切換核心供應?”
“聰明人做事,從來不說破。”劉好仃關掉圖表,拿起記事本,“但現在問題來了——我們是等他們正式退單那天再反應,還是現在就動手?”
老趙搓了搓臉:“動可以,但往哪動?人家設備都裝上了,總不能上門求合作吧?”
“不求。”劉好仃翻開一頁新紙,寫下三個問題:
第一,是不是大客戶?
第二,是不是徹底轉走?
第三,有沒有可能搶回來?
他一條條解釋:“年采購額占我們高端線百分之九,是;訂單斷崖下跌且上了新設備,算是徹底轉走;至於能不能搶回來——”他頓了頓,“還沒簽死約之前,都有機會。”
李工問:“可我們現在連對方決策鏈都摸不清,怎麼介入?”
“那就先建通道。”劉好仃轉向小周,“你手上那些行業群,能不能找個跟科恒打過交道的人?不用多熟,隻要知道他們最近項目節奏就行。”
“能。”小周點頭,“我認識一個在檢測機構的朋友,常給他們做第三方認證。”
“好。”劉好仃又轉頭對李工,“上次你說現場適配有問題,濕度控製偏差大。既然他們剛上設備,肯定也得調參數。你帶兩個人,把咱們那套預處理優化方案整理成簡版,做成‘技術支援建議書’。”
李工一愣:“主動送上門?”
“不是送,是借。”劉好仃笑了笑,“就說我們注意到同行新線投產,有些共性難題可以分享經驗。不提買賣,隻談技術。”
老趙聽得直搖頭:“這招懸啊,人家未必買賬。”
“買不買是他們的事。”劉好仃筆尖一頓,“我們隻管遞不遞得出這一步。真要一點動靜沒有,至少說明人家鐵了心不留縫。可萬一……他們正在為某個參數頭疼呢?”
小周眼睛亮了:“那就是我們的機會窗口!”
“對。”劉好仃合上本子,“以前我們等客戶開口才動,現在得學會——他們還沒說話,我們就已經站在門口了。”
會議室安靜了幾秒。
老趙歎了口氣:“你是想搞‘前置預判’?”
“不止。”劉好仃重新站起來,在白板上畫了兩條平行線,“一條叫‘動態響應’,繼續盯消息、盯訂單、盯反饋;另一條,我叫它‘主動探針’——派技術去露臉,情報組去打聽,雙軌並行,誰也不靠運氣。”
李工問:“人力夠嗎?我現在這邊還有兩個係統升級任務壓著。”
“停。”劉好仃乾脆地說,“非緊急項目全部緩一周。現在最要緊的不是流程優化,是保住主陣地。”
老趙還想說什麼,手機響了。他看了一眼,眉頭慢慢鬆開:“江西那家新廠剛回郵件,願意提供免費樣品試用,還附了生產線視頻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