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點下發送鍵的時候,窗外的麻雀正撲棱著飛過廠房屋頂。他沒看屏幕,而是盯著茶杯裡剛泡開的茶葉轉了兩圈,才慢慢把視線移回郵箱頁麵。已發送的提示跳出來,他順手點了歸檔,動作像每天打卡一樣平常。
第四天早上七點四十分,小周抱著筆記本衝進辦公室,頭發還有點濕。“劉師傅,東莞那邊回了!陳總要樣品測試安排表,還問能不能提前到下周一批次。”
劉好仃正在翻電話記錄本,頭也沒抬:“先不改排期。告訴他,樣件按原計劃生產,數據全程可查,隨時歡迎來現場看。”
“那廈門黃工呢?”小周坐下來,打開電腦,“昨天下午回了個‘已閱’,再沒動靜。”
“已閱也是回應。”劉好仃合上本子,“比石沉大海強。”
老趙從檔案櫃回來,手裡捏著一遝紙:“佛山林經理那邊真是一點聲兒都沒有?電話打了三遍,都說在開會。”
“人沒拒絕,也沒答應。”劉好仃說,“可能是忙,也可能還沒想清楚。”
李工這時候推門進來,工裝袖口沾了點粉塵:“我剛從烘乾線過來,參數穩著呢。就是夜班小張說,隔壁車間問咱們這批三百片是不是出了新標準,怎麼單獨走流程?”
“隨他們猜。”劉好仃笑了笑,“等結果出來了,自然就明白了。”
八點半,四個人圍在會議室的小桌前。投影儀連上了共享文檔,標題是《氣候關聯需求首輪反饋彙總》。小周把三類客戶狀態用三種顏色標了出來:綠色代表積極跟進,黃色是觀望,灰色是無回應。
“目前隻有東莞一家進了綠區。”小周指著圖,“但我們收到兩通非目標客戶的谘詢電話,都是問有沒有防潮加強款。”
老趙點頭:“這說明消息傳出去了。哪怕有些人沒直接談,也在打聽。”
李工皺眉:“問題是,我們拿不出量產承諾。剛才質檢那邊問我,這批樣件算不算正式產品?我說不算,他們又問歸哪類,我說……還在定。”
劉好仃聽著,手指輕輕敲了兩下桌麵:“我們現在不是賣成品,是在收反應。客戶每一條回複,不管是問細節、冷處理,還是根本不理,都是信息。”
“可不能光靠三條反饋做判斷吧?”小周猶豫道,“要不要給佛山那邊再發個提醒?比如加一句‘近期濕度上升,建議關注包裝防護’?”
“不行。”劉好仃搖頭,“已經遞過話了,再催就成了硬推。咱們得讓人覺得這是選擇,不是任務。”
老趙忽然想起什麼:“我記得去年給東莞做過一次緊急調貨,因為他們的倉庫漏雨,整批玻璃邊角都花了。當時賠了一萬多,後來陳總還專門打電話道謝,說我們反應快。”
“所以他這次願意聊。”劉好仃接上,“不是因為我們寫得多漂亮,是他吃過虧。”
李工點點頭:“那咱們是不是該補個對比資料?比如說拍個視頻,展示普通包裝和加強封裝在高濕環境下的差彆?光看文字,確實不夠直觀。”
“可以做。”劉好仃說,“但彆急著發。先讓小周列個‘客戶最關心什麼’的清單——價格變不變?交貨會不會拖?效果有沒有實測數據?把這些都理清楚,再決定怎麼呈現。”
小周立刻掏出便簽本開始記:“我覺得還可以加一項——是否願意參與後續測試。就像上次您說的,多一個選項,就多一條路。”
“行。”劉好仃看了他一眼,“不過這次彆放在郵件正文,放附件登記表裡。願意填的自然會填,不想表態的也不尷尬。”
會議進行到這兒,牆上的鐘剛走過九點二十七分。李工起身要去車間盯第一輪溫控曲線,老趙說去把六起曆史退貨案例重新核一遍,看能不能找出更多線索。
散會後,辦公室安靜下來。劉好仃回到工位,打開生產排程係統。下周二淩晨兩點到四點,那個紅色星號依然醒目地掛在時間軸上,備注寫著:“加強封裝樣件試產,限三百片,僅響應指定客戶谘詢。”
他點開郵件係統,調出三天前發出的技術函副本。正文簡潔,沒有誇張措辭,也沒有過度承諾。他在末尾又看了一遍自己加的那句話:“如需進一步溝通,可直接聯係項目對接人劉好仃,手機全天在線。”
這句話現在看起來還是對的。
十點十五分,小周跑過來:“劉師傅,我把‘客戶關注點清單’初稿整好了,您看看?”
劉好仃接過平板,一頁頁往下劃。價格敏感度、交付周期容忍度、技術驗證方式、售後責任邊界……十二條條目清晰分明。
“不錯。”他說,“就按這個方向繼續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