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把筆帽擰回去,順手夾在便簽本裡。窗外的風從玻璃廠後巷吹過,卷起一小片紙屑,在空中打了個轉又落下。他沒看那片紙,隻盯著桌角那份剛整理好的文件——《新動向分級應對策略v1.0》。
小周推門進來時正低頭看手機,“劉師傅,剛才係統彈了個提示,東莞那邊更新了訪問名單,多了兩個檢測員。”
“知道了。”劉好仃點頭,“等會兒開會再說。”
會議室燈亮著,老趙已經坐在長桌一側,手裡拿著打印出來的客戶反饋彙總表,邊翻邊用紅筆圈點。李工隨後進來,工裝袖口還沾著一點灰,進門就問:“這次是不是要定死方向了?車間那邊已經開始問,那個淩晨排產到底是個什麼性質。”
“就是今天定。”劉好仃拉開椅子坐下,把筆記本電腦打開,連上投影,“咱們不能再跟著信號晃了,得自己出招。”
屏幕亮起,共享文檔自動跳轉到最新版本。標題下方,三條加粗字列得清楚:靈活響應、分層推進、風險可控。
“先說結論。”劉好仃手指輕點桌麵,“我們不擴試點,也不收手。而是把現在的反應分成三類,分彆處理。”
小周坐直了些:“您是說,按顏色來?”
“不是顏色,是動作。”劉好仃調出數據麵板,“東莞陳總已經安排第三方進場,這是真想試。這類客戶,我們叫‘主動型’,全力配合,材料準備、流程說明、現場講解都得跟上,小周你主責對接。”
“明白!”小周立刻掏出筆記本開始記。
“第二種,像這兩天冒出來問防潮款的非目標客戶。”劉好仃切換頁麵,展示官網留言記錄和ip分布圖,“他們有興趣,但還沒表態,屬於觀望狀態。這類我們不追,也不冷,由老趙牽頭做一套標準問答包,內容隻講技術參數和適用場景,不提價格優惠,更不搞限時名額。”
老趙抬眼:“那什麼時候發?”
“不主動發。”劉好仃說,“等他們再問一次,係統自動推送。第一次是好奇,第二次才是需求。”
李工皺眉:“可要是他們一直不來第二問呢?”
“那就說明火候不到。”劉好仃笑了笑,“咱們燒水,水沒開前掀鍋蓋,反而涼得快。”
李工點點頭,又提出另一頭的擔憂:“那佛山和廈門那邊,一直沒動靜,要不要做個提醒?哪怕一條短信?”
“不能動。”劉好仃搖頭,“現在最怕的就是亂節奏。他們沒回,可能是內部還沒討論完,也可能是根本不需要。我們一催,反倒顯得心虛。”
“可萬一他們是等著我們先開口?”小周忍不住插話。
“那正好。”劉好仃語氣平穩,“誰先著急,誰就暴露底線。我們現在要做的,不是拉客戶進來,是讓他們自己走進來。”
會議室安靜了幾秒。老趙輕輕咳了一聲:“我有個想法——能不能在問答包裡藏個‘暗號’?比如提到某個特定濕度值時,附帶一句‘部分客戶已采用加強封裝方案’,既不說是誰,也不承諾推廣,但能勾一下好奇心。”
劉好仃看了他一眼:“可以,但得改說法。改成‘已有客戶在高濕環境下完成初步驗證’,真實、中性,不留想象空間。”
“我去調整。”老趙應下。
小周突然舉手:“那……我能加個選項嗎?就是在登記表裡,加一行‘是否願意接收後續技術更新’?這樣哪怕現在不參與,以後也能跟進。”
劉好仃想了想:“行,放附件末尾,字號小一點,彆搶重點。”
李工這時翻開自己的記錄本:“技術這邊我也說一下。目前烘乾線調試穩定,原料批次一致,三百片樣件的質量能保證。但如果接下來要多批次測試,建議固定一個班組負責,避免交接出偏差。”
“就這麼辦。”劉好仃拍板,“你挑兩個人,專門盯這條線,其他工序不動。”
“還有個事。”李工補充,“質檢那邊昨天問我,這批產品如果出了問題,算不算新產品責任。我說還沒定性,他們就說歸檔困難。”
“暫時不算新品。”劉好仃明確道,“對外統稱‘特殊包裝定製批次’,內部記錄打標簽就行。等真正量產,再走正式流程。”
老趙翻了一頁資料:“我剛核對了去年退貨檔案,六起案例裡有四起發生在雨季前三個月,客戶當時都提過包裝升級建議,被當成小事忽略了。這次如果我們能把這些數據整理成案例摘要,或許能幫客戶做決策。”
“這個好。”劉好仃點頭,“你整理一份簡潔版,隻寫時間、地點、環境條件和損失情況,不加評論。等東莞檢測那天,作為背景資料附送一份,不主動提,隨他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