係統提示音又響了一次。
劉好仃點開新彈窗,是林客戶門店的打卡照片,陽光穿過玻璃,在收銀台邊投下一塊規整的光斑。他順手點了讚,備注寫上:“第28天,依舊清亮。”
王姐從隔壁桌探過頭,“這都快成日更連載了。”
“有人堅持打卡,說明心裡認這個事。”劉好仃把頁麵最小化,調出後台谘詢記錄,“但咱們這邊,接得住嗎?”
老陳剛坐下,手裡還捏著半杯涼茶,“怎麼說?”
“過去三天,六條沒回上的谘詢。”劉好仃把屏幕轉過來,“兩條問定製周期能不能壓縮到五天以內,一條問節能數據能不能當證明用,還有三條,全是同一個人問的——‘我掃了二維碼,手冊看了,能不能先寄塊小樣?’”
王姐皺眉,“這不都是好問題嗎?怎麼沒回?”
“技術組說等統一回複,市場部覺得要走審批流程。”劉好仃關掉記錄表,“等來等去,人就走了。昨天那個惠州的小加盟商,今天改問彆家品牌了。”
老陳放下杯子,“我們反應是慢了點。前兩天試運行的快速通道,隻設了個入口,沒配專人盯。”
“不是沒人,是沒分清輕重。”王姐翻出自己整理的客戶標簽,“現在來的,有真想買的,有比價的,也有純好奇的。咱們一股腦全塞進一個口子,誰先誰後搞不清,當然堵。”
劉好仃點頭,“所以得改。”
他打開共享文檔,新建一頁,標題打上“yj01_optiized_v2”,底下第一行寫著:“優化目標:讓對的人,在對的時間,拿到對的回應。”
王姐笑出聲,“這像極了相親平台的口號。”
“本質一樣。”劉好仃不抬頭,“都想快速匹配成功。咱們現在的問題不是沒產品,也不是沒信任,是中間那根線太粗,纏住了該往前走的客戶。”
老陳想了想,“你是想把服務也分級?”
“不是分級,是分流。”劉好仃拉出一張流程草圖,“主通道不變,大客戶、複雜需求照常走全流程;另開一個小口子,專接中小客戶的常見問題——比如要樣品、問周期、查數據這類,四十分鐘內必須給個準話。”
“可人從哪來?”王姐問,“現在誰都有自己的活,再加任務,怕是要崩。”
“不加人,調結構。”劉好仃敲了兩下鍵盤,“技術支持那邊,每天安排一人輪值,專門盯這個快速通道。問題進來,能當場答的當場答,不能的,三句話內告訴人家‘我們在處理,x小時內回複’。老陳,你覺得技術組扛不扛得住?”
老陳沉默幾秒,“如果隻是基礎谘詢,不涉及工藝調整和成本測算,我可以帶兩人輪班。但得有個清單,劃清邊界,不然又變成啥都往裡扔。”
“清單我來列。”劉好仃記下一條,“明天發你初稿。另外,宣傳材料也得跟上。現在客戶拿著我們的打卡數據,想拿去投標、申請補貼,但我們從來沒說過這東西能這麼用。”
王姐眼睛一亮,“你是說,把它變成一種附加價值?”
“不止是價值,是工具。”劉好仃打開一份客戶留言截圖,“這個人問‘能不能導出帶時間戳的pdf?物業要蓋章的文件’。說明他已經不把這當普通反饋了,是在找合規憑證。”
“可法務還沒點頭。”王姐有點猶豫,“萬一出了責任問題……”
“所以我們不直接說‘可以作證’,而是引導他們理解用途。”劉好仃新建一個文檔,“你來寫份《打卡數據應用建議書》,不用正式,就用聊天語氣,舉幾個例子——比如‘某奶茶店憑連續30天紫外線阻隔記錄,成功申請節能改造補貼’,或者‘連鎖咖啡館用數據對比,說服總部更換玻璃’。”
“虛構的?”
“七分真,三分潤色。”他笑了笑,“先看看市場反應。真有人拿著去用了,咱們再考慮要不要走正規化。”
王姐點頭,“行,那我寫得像朋友圈分享那樣,輕鬆點,讓人敢信也敢試。”
“對。”劉好仃合上筆記本,“信任不是靠蓋章建立的,是靠彆人看到有人用了、有效了,才敢跟。我們現在要做的,就是讓更多人看見‘有用’。”
老陳忽然開口:“那紀念牌呢?第一批觀察員掛牌儀式下周二,倉庫說邊角料已經打磨好了,就等設計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