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上又跳出一條新消息。
“客戶谘詢:貴司是否有適用於高溫高濕環境的密封窗?使用場景為中藥提取車間,常年溫度三十七度以上,濕度超百分之九十。”
劉好仃盯著這行字,手指在鍵盤上輕輕敲了一下。他調出後台數據麵板,把過去四十八小時內的谘詢記錄拉出來,按關鍵詞篩選。一共有十二條明確提到“高溫”“高濕”“起霧”“密封失效”等詞,分布在食品加工、醫療消毒、電子製造三個行業。前天定下的標準——三天內十次同類提問——已經踩線了。
他站起身,走到會議室門口,探頭喊了一聲:“王姐,老陳,老周,來一下,五分鐘。”
王姐正戴著耳機接電話,點頭示意馬上到;老陳從一堆舊訂單檔案裡抬起頭,合上文件夾就往外走;老周剛進門,手裡還拎著相機包,順腳把門帶上。
五分鐘後,四人圍在小會議桌邊。白板空著,記號筆蓋還沒打開。
“數據到了。”劉好仃說,“十二條,跨三個行業,訴求高度一致——不起霧、不變形、不漏氣。我們之前設的標準,過了。”
王姐摘下耳機放在桌上:“真不是偶然?”
“如果是偶然,不會集中在同一個溫濕度區間。”劉好仃打開筆記本電腦,把統計圖投到牆上屏幕,“你看,這些客戶提的問題,背後都是實際運行中的故障。有人三個月內換了兩次玻璃,有人說密封層自己脫落。這不是挑剔,是真有需求沒被滿足。”
老陳皺眉:“可咱們現在產線全滿,研發排期也到下季度了。要是這時候另起爐灶,怕兩邊都顧不上。”
“我不是要馬上投產。”劉好仃拿起筆,在白板上畫了個三角,“先搭架子,再填內容。現在最要緊的,是搞清楚這事兒能不能乾,值不值得乾。”
“怎麼個搭法?”老周問。
“三塊:客戶到底要什麼,我們能做什麼,將來怎麼說。”劉好仃分彆標出三個角,“第一塊,王姐繼續盯客服係統,凡是涉及工業環境的谘詢,單獨歸類,每天整理一份簡報;第二塊,老陳幫忙翻曆史訂單,看有沒有類似配置已經賣出去過,結構上能不能複用;第三塊,老周你多跑工地,拍真實使用情況,尤其是那些容易出問題的地方。”
王姐笑了:“你是想先摸底,再動手?”
“對。”劉好仃點頭,“咱們不宣傳,不承諾,隻回應。已經有客戶問了,就不能裝看不見。但也不能說得太滿,先收信息,反向推可行性。”
老陳還是有些猶豫:“萬一客戶以為我們要出新產品,結果拖半年沒動靜,回頭投訴怎麼辦?”
“那就更得管住嘴。”劉好仃說,“現在誰也不準對外提‘研發’‘新品’這些詞。隻說‘正在收集使用反饋’‘有類似案例可供參考’。話術我來定,王姐你改一版溫和版回複模板。”
“行。”王姐掏出手機備忘錄,“我回頭發群裡。”
老周插話:“我明天去一家中央廚房,聽說他們窗戶天天結水珠,工人拿毛巾擦都來不及。我去拍點視頻,順便問問他們最煩的是哪一塊。”
“記得問具體溫度和通風情況。”劉好仃提醒,“還有他們之前換過幾次,用的是哪家的材料。”
“明白。”老周拍了下相機包,“真實畫麵最有說服力。”
劉好仃轉身在白板上寫下三行字:
客戶痛點歸集王姐)
現有能力梳理老陳)
場景素材采集老周)
然後加了一句:“每周三下午三點,十五分鐘站會,同步進展。誰有新發現,隨時群裡說。”
“這麼個小群,算不算正式小組?”王姐打趣。
“現在不算,以後可能算。”劉好仃笑了笑,“先叫‘臨時響應機製’,聽著不嚇人。”
老陳終於鬆了口氣:“這樣穩妥些。至少我們是在看清邊界的前提下往前走,不是閉眼衝。”
“就是這個意思。”劉好仃合上筆帽,“機會來了,不能視而不見;但也不能一頭紮進去摔跤。咱們慢一點,穩一點,反而更快。”
散會後,王姐回客服台重新設置關鍵詞提醒,老陳抱著檔案盒往資料室走,老周檢查相機電量準備明日外勤。劉好仃留在會議室,把剛才討論的內容整理成一條條待辦事項。
他新建了一個文檔,命名為《工業場景需求籌備進度表》,光標停在第一行。
輸入第一條任務:建立客戶問詢分類標簽體係。
按下回車,光標跳到第二行。
他頓了頓,繼續寫:聯係質檢組調取耐高溫邊框產品曆史測試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