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把手機從耳邊放下,屏幕還亮著那條剛收到的消息。他沒急著回,而是打開日曆,在明天上午十點的位置標了個紅點,備注寫得簡單:“江蘇新源,試驗點洽談”。
他站起身,順手把桌上散落的幾張紙疊整齊,其中一張是昨晚打印出來的《作業指導書》節選,另一張是老周拍的接縫測試圖。這些不能再隨便堆著了。他拉開抽屜,取出一個透明文件夾,封麵上貼了張便利貼,寫著“合作進展”。
剛坐下,王姐就推門進來,手裡拿著平板,“又來了兩個留言,一個是做冷鏈集裝箱的,說想試試你們那個雙層結構;還有一個是本地小廠,語氣挺誠懇,但設備不配套,估計難落地。”
“先記進聯絡單。”劉好仃點頭,“你按昨天咱們說的分類,技術類歸一類,渠道和資金另分,彆混在一起。”
“我已經分好了。”王姐把平板遞過去,“你看,這邊三個是真願意投數據的,那邊五個光問‘能不能授權’,啥都不提。”
劉好仃掃了一眼,“有投入意向的優先排,其他的放二級名單。回頭讓老陳整理個標準回複模板,彆一個個解釋。”
話音剛落,老陳抱著一摞舊合同從檔案室出來,“我剛翻了下去年的合作備忘錄,發現有個條款可以套用——技術交流項目由車間牽頭,行政備案就行,不用走正式簽約流程。”
“這就好辦了。”劉好仃立刻調出電腦裡的工單係統,把江蘇新源的信息填進去,合作類型選了“技術協同”,對接人標上王姐的名字。
“東莞那邊呢?”老陳問,“他們今天早上又發來一封郵件,說希望我們先寄三套樣品過去,測試費他們出一半。”
“一半也不少。”王姐皺眉,“咱們材料成本剛壓下來一點,再往外送,財務那邊不好交代。”
劉好仃想了想,“這樣,咱們改個說法——不是‘送樣’,是‘聯合測試’。我們出樣品和工藝支持,他們出場地和檢測費用,結果雙方共享。寫清楚了,發回去。”
“聰明。”老陳笑了,“等於把單向支援變成雙向合作,誰也不吃虧。”
“合作嘛,本來就得有來有往。”劉好仃敲下確認鍵,“讓他們知道,咱們不是求著彆人試用,是大家一起解決問題。”
正說著,老周背著相機包從車間回來,進門就嚷:“第三輪試產框全過了!質檢剛報的,十二組無一滲漏,連邊角都沒起泡。”
“好!”劉好仃站起來,“那你把最新一批視頻剪個短版,重點放角部受力那段,明天給訪客看。”
“要不要加字幕?”
“不用。他們要是看不懂,你就現場講。反正你講得比我還明白。”
老周一咧嘴,“那我可得收講課費了。”
屋裡人都笑了。
王姐趁機提了句:“現在每天都有人想來看,咱們是不是定個接待時間?比如每周二、四下午開放參觀,免得打亂生產節奏。”
劉好仃點頭,“可以,但彆卡太死。誰來都行,隻要提前約。不過有一點——必須進車間看實測,不許隻在辦公室聽彙報。”
“我讚成。”老陳說,“眼見為實,咱們不怕查。”
“就怕有些人光說不做。”老周坐下來,擰開一瓶水,“剛才門衛跟我說,又有兩家留了電話,一個說要投資,另一個說能幫我們推市場,連產品都沒見過就開始畫餅。”
“這類先放一邊。”劉好仃語氣沉下來,“真正想合作的,不會空口許諾。看看江蘇和東莞,人家第一句話問的是‘怎麼做的’‘能不能試’,這才是實打實的興趣。”
王姐記下幾條重點,“那我重新排個序,把已經確認支持方式的列成一級資源清單。”
“對。”劉好仃打開新文檔,標題打了四個字:“已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