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盯著電腦屏幕右下角的時間,十七點五十八分。周報文檔還停在第一句話上:“本周新增合作資源三項,均已明確對接機製。”他沒急著往下寫,而是把鼠標移到“南嶺新材料”那一欄,雙擊打開子目錄——最近一次更新是昨天上午九點四十二分,之後再無記錄。
他拿起手機撥通老周號碼,鈴聲響到第五聲才接起來。
“在壓合台這邊,剛做完第三組。”老周聲音有點喘,“參數照舊,壓力減了百分之五,溫度沒動。”
“數據錄了嗎?”
“錄了,但還沒傳係統,想著等三組齊了一起交。”
劉好仃放下筆:“以後彆攢。做完一組,十分鐘內上傳,改一個數也得標清楚。咱們現在不是自己看,江蘇、東莞都在盯著流程透明度。”
電話那頭頓了一下:“明白,這就補。”
掛了電話,他又翻了眼工單係統,王姐那邊訪客登記已清到周三,老陳提交的備案模板也通過了審核。可白板上貼著的幾條任務卡,顏色還是統一的藍——那是上周定下的初始標識,沒人動過。
他起身走出辦公室,直奔操作間。
王姐正低頭核對一份材料清單,老陳站在她旁邊討論發票分類,老周剛從產線回來,手裡捏著一張打印紙。三人聽見腳步聲同時抬頭。
“站個會。”劉好仃靠在門框上,“五分鐘,說三件事。”
王姐合上平板,老陳搬了把椅子過來墊腳,老周把紙折成小塊塞進口袋。
“第一,所有協作事項,當天事當天閉環。變計劃、調人手、換參數,不管多小,必須在兩小時內同步台賬。誰漏了,第二天晨會上解釋。”
老陳眨眨眼:“那要是半夜測試出問題呢?”
“半夜出問題,半夜發消息。”劉好仃看著他,“我又沒睡家裡。”
王姐笑了一聲。
“第二,進度不許隻寫文字。”他轉身撕下一張新紙,畫了個方格,分成三塊,塗紅、黃、綠,“紅是卡住了,黃是有進展但沒完成,綠是搞定。每天早八點前更新,貼白板顯眼位置。”
老周問:“那我剛才那組算啥顏色?”
“你剛做完,數據沒傳,算黃。”
“這也太嚴格了吧。”
“不嚴,就又回到以前那種‘我以為你做了,你以為我傳了’的老路。”劉好仃把表格貼上去,“第三,彆光顧著自己跑,得回頭看路。我們建台賬不是為了應付檢查,是為了看出哪裡拖後腿。”
王姐舉手:“那要不要加個‘延遲原因’備注欄?”
“加上。”他點頭,“越細越好,但彆囉嗦。兩個字能說清的,不寫五個。”
散會後,劉好仃讓老陳調出前兩周舊膠粒生產的數據:平均每百件廢品七點三件,固化時間穩定在四十一分鐘。然後他讓老周把最近六組新膠粒的記錄調出來,攤在操作台上一一比對。
“起泡率最低的一批是零點九。”老周指著圖表,“最高也就二點一,平均一點七。”
“能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