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的手指在鍵盤上停了兩秒,像是等著某個念頭徹底落穩,才緩緩敲下第一行字:“穩抬1型——三類場景定製化玻璃擴展計劃”。屏幕亮著,文檔標題剛定,王姐端著杯子從旁邊探頭看了一眼,沒說話,隻是輕輕把茶放在他手邊。
“就叫這名兒?”她問。
“不好聽?”他抬頭。
“挺接地氣。”她說完笑了笑,“比‘高端幕牆優化方案’順耳多了。”
老陳抱著一疊紙走進來,往桌上一放:“我把最近三個月的非標訂單重新歸了類,剔掉零星單次需求,剩下這三十七個項目,基本都落在你說的那三個場景裡。”他翻開第一頁,“高層住宅占五成二,舊改加梯兩成八,曲麵外立麵不到兩成,但客單價高。”
老周跟在後頭進來,手裡捏著手機,屏幕上是模具庫的截圖。“我剛查了車間現有的可調模組,基礎尺寸能覆蓋七成常用規格。要是再加兩個通用加固位,現場安裝時少用鐵架臨時綁紮,省工也安全。”
劉好仃點點頭,打開“工人咋說的”文件夾,點開一段語音。裡麵是個中年男聲,帶著潮汕口音:“你們那個角上凸起,我六十斤的老骨頭一個人就能扶住,以前得喊倆人,還得喊得準,不然歪一下就砸腳。”
王姐聽著笑了:“這老師傅真會誇人。”
“這不是誇,是實話。”劉好仃關掉音頻,“咱們以前做玻璃,盯著參數表看透光率、抗壓值,沒人去想誰在搬它、怎麼抬它。現在不一樣了,得反過來——先想人,再定板。”
“問題是,”老陳翻著手裡的數據,“咱們要是把這類產品當常備項,倉儲和排產都得變。標準件和定製件混在一起,調度容易亂。”
“那就分開。”劉好仃拿起筆,在白板上畫了三條線,“一條線走標準貨,照常生產;第二條線專供這三類定製款,統一代號‘穩抬’係列;第三條留個活口,真正特殊的需求,還是走特批流程。”
“可客戶分不清這些。”王姐提醒,“他們打電話來,不會說我要‘穩抬1型’,隻會說‘上次那種帶把手的再來五塊’。”
“那就讓他們能說清。”劉好仃轉向她,“你不是弄了個二維碼收集反饋嗎?能不能做個簡易選型指南?拍個一分鐘的小視頻,工人拿著手機一看就懂:高層用哪個,窄道用哪個,彎牆用哪個。”
“可以。”王姐點頭,“配上工地實景圖,再讓幾個裝過我們板的師傅出鏡說兩句,比啥廣告都管用。”
“彆整得太正式。”他擺手,“就讓他們穿工服,戴安全帽,站工地門口講。說什麼都行,隻要是真的。”
老周插話:“我還建議,以後送樣直接送組裝好的半成品。比如給舊改項目,連防滑槽和吊點一塊做好,貼上編號。他們看了實物,才知道差彆在哪。”
“對路。”劉好仃記下,“下周挑兩個合作久的工地,咱們上門做一次‘現場展示’。不講ppt,就讓他們看、摸、試。有意見當場改。”
老陳皺眉:“可這麼一來,客服壓力要上來。現在接電話的都是普通文員,聽不懂‘邊緣倒角’‘重心偏移’這些詞,容易傳錯信息。”
“那就換人。”劉好仃說,“王姐,你挑兩個懂工藝的,專門接這類訂單。培訓兩天,熟悉常見問題,能畫草圖最好。”
“行。”她應下來,“我打算再設個‘五步確認法’:接到需求,先發圖核實,再出方案,客戶確認簽字,最後進排產。每一步留痕,避免來回扯皮。”
“名字挺正規。”老周笑了一聲。
“不正規不行。”她回他,“前兩天有個單子,寫著‘按上次做’,結果司機送到工地,人家說‘上次’是另一批貨,差了整整十公分。差點裝不上。”
劉好仃在本子上劃拉了幾筆:“老陳,你那邊能不能預留下一部分產能?萬一急單來了,不至於卡住。”
“十五%可以。”老陳說,“但得提前一周報備,不然調度模型撐不住。”
“那就寫進流程裡。”他抬頭,“所有定製單,優先級分三級:常規調整、快速響應、緊急加急。加急的必須附現場照片和工期說明,咱們判斷後再決定是否插隊。”
會議室安靜了一會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