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姐忽然問:“那宣傳這塊,咱們要不要印點資料?冊子、單頁什麼的?”
“不用。”劉好仃搖頭,“咱們沒預算搞大規模推廣。靠的是口碑,靠的是讓人親眼看見變化。一個工地用了順手,自然會告訴下一個。”
“可怎麼讓人知道我們在做這事呢?”
“你剛才說的視頻就行。”他說,“發群裡,發朋友圈,發給合作過的項目經理。不吹牛,隻講故事。比如小張那次摔傷後我們改了設計,比如龍崗那個老師傅一個人抬穩了板——這些事,比啥都實在。”
老周低頭看了看手機:“我剛收到一條微信,是南山那個工地的班組長。他說上次那塊帶握槽的板子,今天又用了兩塊,還拍了段視頻,說‘這回沒人喊腰疼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王姐湊過去看,笑出聲:“他還打了個標簽,叫‘劉師傅家的安心板’。”
劉好仃也笑了,但沒多說什麼,隻把這句話記進了文檔備注欄:“用戶自發命名案例,可用於後續傳播參考”。
時間一點點往後推,窗外天色由暗轉灰,路燈還亮著,照在廠區空地上的一排貨車尾燈上,紅得發沉。
老陳把打印好的幾份材料整理成冊,封麵寫了“穩抬1型研發與運營框架初稿)”,起身往檔案櫃走。王姐坐在電腦前,正一條條核對附件清單,嘴裡小聲念著:“選型指南、確認流程、成本測算……齊了。”
老周站在門口,低頭翻手機裡的模具圖紙,時不時抬頭看一眼白板上的結構示意圖。
劉好仃還在改文檔。最後一段寫到一半:“下一步:啟動實施”。光標在那裡閃著,他卻沒點保存。
“你覺得,”王姐忽然開口,“咱們該不該給這係列做個標誌?哪怕簡單點,印在包裝上,讓人認得出來。”
“不用太花。”他說,“就寫一行字:‘為安裝的人多想一步’。字號大點,黑體,印在角落。”
“就這麼一句?”
“夠了。”他合上筆記本,“東西好不好,不在牌子多響,而在乾活的人願不願意再點一次頭。”
屋裡又靜下來。
老陳從櫃子裡抽出一份舊版產品目錄,對比著新方案搖了搖頭:“三個月前,咱們還在愁怎麼應付投訴。現在倒好,開始琢磨怎麼讓人主動找上門。”
“不是琢磨。”劉好仃糾正他,“是回應。他們早就在說了,隻是我們以前沒聽清。”
王姐站起身,伸了個懶腰:“我待會把視頻腳本草擬出來,明天早上發群裡。你們看看有沒有要改的。”
“記得找個老師傅配音。”老周笑著說,“聲音糙點沒關係,得有煙火氣。”
“行,我找那個說‘像是開始聽人話了’的。”她答。
劉好仃沒動,手指仍懸在觸控板上方。文檔沒保存,頁麵停留在最後一行。
他忽然想起昨天傍晚路過倉庫,聽見幾個年輕工人圍在樣品旁議論。其中一個拿著卷尺量防滑槽的寬度,一邊量一邊說:“這玩意兒,真像給我們做的。”
喜歡深圳玻璃廠打工記請大家收藏:()深圳玻璃廠打工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