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把筆帽合上,放在台麵左側,和往常一樣不偏不倚。他看了眼電腦右下角的時間,六點四十二分,窗外天色灰藍,遠處宿舍樓有幾扇窗亮著燈,像是還沒睡醒的眼睛。
桌上的三塊基板已經按編號排好,鉛筆標出的分段線清晰可見。他伸手摸了摸第一塊邊緣,指腹滑過那道細線,像是確認某種暗號。
“開始了?”老周提著工具箱進來,袖口沾著一點膠漬,頭發有點亂,像是剛從床上爬起來就趕來了。
“正好。”劉好仃起身,“今天要把膠、絲、壓三步串起來走一遍,看看能不能成個整活。”
“壓力機空著,烘箱也清好了。”老周打開設備麵板檢查參數,“你定的三段固化,我昨晚想了一路,低溫先鎖膠,中溫固絲,最後加壓整合——聽著像煮餃子,水開下,點兩回涼水,才撈得出來。”
劉好仃笑了:“那你就是掌勺的,火候彆亂。”
兩人戴上手套,開始準備首件裝配。劉好仃拿起鑷子,夾起一片塗好膠的基板,遞到光線下照了照。“邊緣厚度夠了,流平也沒問題。”他說著,把板子放進定位槽。
老周蹲在鋪網台前,手裡捏著玻纖絲卷,對照劉好仃昨天畫的草圖調整張力輪。“中間加密區拉緊,兩邊鬆半扣……過渡段要勻,不能斷。”他一邊調一邊念叨,像在背順口溜。
“對,就這麼來。”劉好仃站在旁邊盯著,“慢點放,絲要是歪了,後麵全白搭。”
纖維一層層鋪上去,動作輕得像蓋被子。最後一段,老周屏住呼吸,手腕微微抖了一下。
“停。”劉好仃伸手虛按,“那邊多壓兩秒。”
老周重新來過,這次穩住了。絲網鋪完,整塊板子像蒙了層霧,透光卻不模糊。
“進預固。”劉好仃蓋上防塵罩,設定溫度比常規低八度,時間加長十五分鐘。
兩人坐在折疊椅上等。空調風掃過手臂,帶來一絲涼意。老周掏出保溫杯喝了一口茶,茶葉梗卡在杯蓋縫裡,他摳了半天沒摳出來。
“你說這玩意兒真能扛住?”他抬頭問。
“數據不會騙人。”劉好仃翻開記錄本,“前三輪裂在膠層,第四輪過了;上一輪絲網分布不均,現在改了路徑,應力能散開。隻要今天不出岔子,基礎性能應該沒問題。”
“我是說,以後人人都這麼乾,咱們又得想新招了吧?”
“那就再想。”劉好仃合上本子,“人走路還摔跤呢,能因為怕摔就不走了?”
二十分鐘後,預固完成。樣件轉入中溫定型艙,溫度緩緩上升。半小時後,進入最終加壓流程。
整個過程花了三個多小時。當壓力機自動泄壓、提示音響起時,已經是上午十點多。
“成了?”老周湊近屏幕看讀數,“加載曲線平得跟尺子畫的似的。”
“取出來看看。”劉好仃戴上護目鏡,打開艙門。
樣件完整無損,表麵光潔,強光下照不出任何微裂或脫層痕跡。他用鑷子輕輕彎折邊緣,手感柔韌,回彈有力。
“拿去測吧。”他把樣品交給老周。
壓力測試重新啟動。數值一路攀升:七十、七十五、八十五……九十五。
老周手搭在操作杆上,隨時準備急停。
“九十八。”
“九十九。”
警報沒響。數值跳到100,繼續往上推,最終停在102.6。
“過了。”劉好仃輕聲說。
“過了!”老周一巴掌拍在控製台上,“穩穩當當過的!不是勉強,是實打實超了標準!”
兩人立刻把樣件拿到檢測台,翻來覆去查看內部結構。纖維網連續均勻,膠膜貼合緊密,邊緣沒有發白或起泡。
“這回真是個新東西了。”老周咧嘴笑了,眼角擠出幾道紋。
“不隻是新,是能把彆人甩開一段的那種。”劉好仃拿出標簽紙,工整寫下編號:“yf041758”,日期、工藝名稱、操作人一一填好,貼在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