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把手機放在會議桌上,屏幕還亮著那條來自護理院的消息。他沒急著說話,而是從筆記本裡抽出一張紙,上麵貼滿了剪下來的客戶留言便簽,有手寫的,也有打印的,密密麻麻排成幾列。
“咱們昨天說的‘光’,不是照在牆上的那種。”他抬頭掃了一圈,“是照進生活裡的。”
趙磊正低頭改工單係統的流程圖,聽到這話抬了抬頭。王芳已經打開了客戶授權名單,手指懸在表格上方。孫雯把質檢記錄本攤開在膝蓋上,陳濤則拿著筆準備記重點。
“先說質量。”劉好仃翻到下一頁,“孫雯你提的那個雙檢製,我支持。光學膜和繼電器這兩個點,不能再出一絲差錯。”
孫雯點點頭:“我已經跟車間溝通過了,兩個崗位各加一個人,專門負責複核。今天下午就能試運行。”
“留樣也得跟上。”劉好仃補充,“每批貨留三套完整樣品,編號登記,存三個月。萬一哪天客戶反饋問題,我們能立刻查源頭。”
王芳插話:“那成本會不會太高?”
“不高。”劉好仃搖頭,“比起被人一錘砸了牌子,這點投入算什麼?我們現在拚的不是便宜,是讓人買得安心。”
趙磊笑了笑:“就像我媽用咱們燈,她說最放心的是‘這東西不會突然黑掉’。”
大家輕笑了一聲,氣氛鬆了些。
“接下來是服務。”劉好仃轉向王芳,“你說的分級響應機製,具體怎麼說?”
王芳清了清嗓子:“我把過去半年的售後記錄分了類。八成的問題能在電話裡解決,兩成需要上門。我建議把響應時間劃成兩級——普通問題四小時內回複,影響使用的緊急情況,必須二十四小時內閉環處理。”
“能做到嗎?”劉好仃問陳濤。
“隻要流程清楚,能。”陳濤點頭,“我正在做個小程序,客戶報修後自動派單到最近的技術員手機上,進度實時更新,誰卡了環節一目了然。”
“名字都想好了?”劉好仃笑。
“叫‘光照通’。”陳濤也笑,“不炫,但好記。”
“就它了。”劉好仃在本子上寫下“光照通”三個字,畫了個圈,“明天上線測試版,先內部跑一周。”
孫雯忽然舉手:“等等,要是技術員都派出去了呢?新訂單裝不完怎麼辦?”
“那就增加人手。”劉好仃說,“臨時調生產組支援,培訓兩天就能上崗。咱們不能讓客戶等。”
王芳小聲嘀咕:“可這服務加得太狠了,彆人學不來也會罵我們卷。”
“學不來才好。”劉好仃笑了,“他們抄得了外殼,抄不了咱們蹲在老人家床邊調試燈光的耐心。而且——”他頓了頓,“誰讓我們是從廠裡一步步走出來的?知道每一顆螺絲該擰多緊。”
趙磊抬起頭:“那品牌這塊呢?用戶故事到底能不能用?”
“能。”劉好仃早有準備,“但得規矩辦。每個案例必須本人簽字授權,信息匿名化處理。照片可以拍,但不能露臉,除非人家主動同意。”
王芳眼睛一亮:“我們可以做個係列海報,標題就叫‘他們不說謝謝,但我們知道’。”
“我喜歡。”陳濤掏出手機開始構思排版,“配一句真實語錄,比如‘夜裡敢起床了’這種,比啥廣告詞都強。”
“不止海報。”劉好仃翻開最後一頁筆記,“我打算搞個《適老之光日記》,每月一期,由團隊輪著寫。寫產品背後的事,比如哪個老人第一次自己開燈,哪個女兒發來感謝短信,甚至咱們在展會上修設備的瞬間。”
趙磊愣了一下:“咱們寫?不是宣傳部寫?”
“對。”劉好仃看著他,“外人寫不出溫度。你們每天接觸這些事,最有發言權。彆怕文筆不好,真實就是最好的表達。”
會議室安靜了幾秒。
孫雯忽然說:“上個月張奶奶打電話來,說她兒子特意從外地回來看她,就是因為聽說她用了新燈,晚上不再摔跤了。她原話是:‘我不是怕黑,是怕拖累孩子。’”
沒人接話,但每個人的筆都在紙上動了起來。
“所以啊。”劉好仃合上筆記本,“我們的競爭策略就四個字:往前走。不降價,不吵架,也不跟著彆人節奏跑。我們隻做一件事——把燈做得更像一束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