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把茶杯擱在桌角,水痕在玻璃麵上洇開一圈淺印。屏幕裡的“透明日誌”剛更新完數據,後台安靜得像午後的車間,沒人說話,也沒人動。
他盯著那行“今日平均喚醒次數:4.1次”,看了足足半分鐘,忽然伸手合上了筆記本。
“咱們這燈,現在是能聽懂人了。”他開口,聲音不響,卻讓三個人都抬起了頭,“可它能不能再往前走一步?”
趙磊正往表格裡填數據的手頓住:“再走一步?走到哪兒?”
“比如說——”劉好仃站起身,繞過桌子走到白板前,拿起筆在“穩住了”三個字旁邊畫了個箭頭,“夜裡起一次身,燈亮了,它知道你是去廚房倒水。那要是你第二天早上又起一次,動作慢一點,是不是就能判斷你是腰不舒服,得提醒家裡人注意?”
王芳眨了眨眼:“你是說……讓它學會看人習慣?”
“不止是看。”劉好仃點頭,“是記。記下來一個人平時幾點起、走多快、停幾秒,連著三天都這樣,突然變了,它就得有反應。”
孫雯把攝像機電池放進抽屜,抬頭問:“可這不是醫療設備,咱們也不能診斷吧?”
“當然不能。”劉好仃笑了,“但我們可以提醒。比如係統發現老人連續兩天淩晨三點以上沒回床,自動發條消息給子女手機:‘您家最近夜間活動時間偏長,是否需要遠程查看?’”
辦公室一下靜了。
趙磊慢慢摘下眼鏡,用衣角擦了擦:“這功能……底層邏輯得重做。”
“不隻是邏輯。”他放下眼鏡,“我們現在靠的是預設感應區和基礎行為模型。要真做到你說的這種‘習慣識彆’,得建個人檔案庫,還得有學習周期。第一批用戶至少得跑滿一個月數據,才能出初步判斷。”
“那不就是ai?”孫雯小聲說。
“差不多。”趙磊點頭,“可咱廠的技術底子,撐得起嗎?”
劉好仃沒答話,轉身從文件櫃抽出一疊打印紙。那是過去兩周的客戶反饋彙總,厚厚一遝。他翻到中間一頁,指著一條記錄:“這個住在羅湖的陳伯,每次起床都會在客廳坐五分鐘才進廚房。我們現在的係統隻認‘移動—點亮—歸位’,根本不知道他在沙發上發呆。”
王芳湊近看了看:“但他女兒後來打電話來感謝,說那天晚上燈多亮了兩分鐘,她爸才沒摔著。”
“對。”劉好仃輕敲紙麵,“說明問題不在硬件,在理解。我們做得不錯,可還不夠細。”
趙磊沉默了一會兒,低聲說:“要做這種升級,算力、存儲、算法全得跟上。現有的控製模塊帶不動,得換新主板。而且……數據隱私也得重新設計權限。”
“錢呢?”孫雯問。
“肯定要投。”劉好仃坐下,“但現在不是有沒有錢的問題,是敢不敢邁這步。”
王芳翻開自己的本子:“上周新增訂單已經穩定在每天十五單以上,回訪滿意度九成二。物業那邊也開始主動推咱們的名字。”
“看起來一切都好。”她頓了頓,“可你要是一動技術底盤,萬一調試出問題,老客戶覺得變卡了、反應慢了,信任就塌了。”
劉好仃點點頭:“我知道。所以我們不能一口氣全換。可以先挑十戶老客戶試點,裝新模塊,跑舊功能加一個‘習慣觀察’小功能,看看係統能不能自己學出規律。”
趙磊皺眉:“可這十戶要是出了錯判呢?比如半夜誤報‘異常活動’,把人家子女嚇一跳?”
“那就提前簽知情同意。”劉好仃說,“明明白白告訴他們:這是測試版,可能不準,但我們會每天複盤。錯了,當場道歉,立馬改。”
孫雯忽然笑了:“你還記得李阿姨冰箱上貼的那張紙嗎?‘謝謝小燈’。她孫子拍了照,後來還給我們寄了盒點心。”
“記得。”劉好仃也笑,“她說燈比她兒子記得清她幾點起夜。”
“所以啊,”孫雯聲音輕了些,“他們信的不是高科技,是這個燈真的在‘看’他們。要是咱們能讓它看得更久、更準……哪怕慢點,他們也會等。”
趙磊低頭看著自己的鍵盤,手指無意識地敲了兩下空格鍵。
“我可以做個模擬環境。”他終於開口,“拿三個月的真實數據喂進去,試試能不能訓練出基礎判斷模型。但……得花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