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震動時,劉好仃正盯著電腦右下角的時間。2347,屏幕上的文檔還開著,光標停在“下一步行動”那一欄,像等著被填滿的空格。
他沒急著接電話,先點了保存,才拿起手機。來電是孫雯。
“劉師傅,剛收到一封郵件,是一位姓林的客戶發來的,主題就三個字:‘我放心了。’”她的聲音有點抖,不是緊張,是壓不住的興奮,“她說她家孩子對氣味特彆敏感,之前一直猶豫要不要裝,看到我們客服說正在複核環保表現,當天就下了單。”
劉好仃嗯了一聲,手指在桌麵上輕輕敲了兩下。
“我還把郵件轉給王芳了,她查了訂單記錄,這位客戶其實谘詢過三次,每次都問材料安不安全。咱們上次加的話術,她看到了。”
“挺好。”他說,“讓她把這類客戶都標出來,回頭一個個回訪。”
掛了電話,他沒再坐下,而是起身走到打印機前,抽出那張剛打出來的能耗對比表。三號試驗線連續運行十二天,平均能耗比老產線低了12.3,廢氣處理數據顯示汙染物排放少了37。數據旁邊是趙磊手寫的備注:“b型膠條適配良好,無異常損耗。”
他把紙折了兩下,塞進工作服口袋,轉身關燈。
第二天七點整,三號試驗線旁已經站了三個人。
趙磊抱著筆記本,袖口沾了點油漬,一看就是剛從設備邊過來。“昨夜最後一班產品下線,自檢全合格。這是兩周彙總數據。”他遞過文件夾。
王芳翻了幾頁,抬頭笑道:“我還以為會出點岔子,結果比預想穩多了。”
“有人盯,自然就穩。”劉好仃接過本子,一頁頁看過去,最後停在客戶反饋摘錄那一頁。其中一條寫著:“你們肯改,我就敢買。”
他把這句話念了出來。
孫雯立刻掏出手機拍下來,“這句必須留著。”
“不隻是留著,”劉好仃說,“今天晨會,每人講一個這樣的故事。不用長,就一句真話。”
趙磊皺眉:“可長期成本還是壓力不小,新材料貴,工藝調得細,人力也耗。現在叫好,萬一後續漲價,客戶不認呢?”
“所以不能隻靠嘴說值。”劉好仃指了指試驗線入口處那塊小黑板,上麵寫著當日生產計劃和責任人姓名,“咱們得讓每一塊玻璃自己說話。質量穩住,能耗降下來,廢品少,成本才能慢慢壓。”
王芳點頭:“我已經讓采購重新談了三家供應商的賬期,爭取先把現金流撐住。”
“宣傳也得跟上。”孫雯舉手,“我想做一期《一線動態》,不吹牛,就放真實數據和客戶原話。標題我都想好了——‘我們知道你在乎什麼’。”
劉好仃笑了:“行,但彆寫成表彰大會,寫成一次彙報就行。咱們不是多厲害,是終於走對了一步。”
回到辦公室,牆上的掛鐘指向八點半。陽光斜照進來,落在桌角那份草案上,紙麵微微泛白。
孫雯的動作很快,中午前就把專刊樣稿發到了群裡。封麵是張車間實拍圖:工人正在檢查新批次玻璃的邊緣密封性,背景裡有台儀器正顯示“tvoc檢測中”。內頁列了五條客戶留言、能耗變化曲線,還有段簡短說明:“這不是一次升級,是一次重新審視。”
劉好仃打印了一份,剛看完,座機響了。
“您好,這裡是《深圳產業觀察》編輯部,我們注意到貴廠近期在環保工藝方麵的調整,想做個簡短采訪……”
他沒打斷,聽對方說完,隻問了一句:“能不提名字嗎?就說‘一家本地玻璃廠’。”
“可以,但讀者更關心具體做了什麼。”
“那就寫三件事。”他說,“為什麼改——因為客戶提醒了我們;怎麼改——從小地方開始,先換膠條;客戶怎麼說——有人寫了封信,說‘我放心了’。”
電話那頭沉默幾秒,“標題您有什麼建議?彆用‘領先’‘標杆’這類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