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好仃把手機放回口袋,轉身從文件夾裡抽出一份新打印的文檔。會議室的燈還亮著,桌麵上散落著幾支筆和三個空了的茶杯,趙磊正低頭看自己的筆記本,王芳在翻那份剛簽完字的《五年發展構想》,孫雯則拿著便利貼,在一張紙上寫寫畫畫。
“我昨晚又看了一遍,把大家提的意見都加進去了。”劉好仃把手中的紙鋪開,“這次不是草稿,是定版。”
趙磊抬頭:“連‘客戶共創計劃’這幾個字都印上去了?”
“印了。”劉好仃點頭,“不隻是名字,還有你們說的每一條,都在裡麵。比如技術試點不超過產能百分之五,比如種子用戶要定期回訪,比如問卷最後一題——‘你為什麼想走’。”
孫雯笑了:“這題一出,估計有人要坐不住。”
“坐不住才說明問到了點子上。”劉好仃打開投影儀,畫麵一閃,屏幕上出現了文檔首頁,“今天不討論改不改,隻做一件事:確認我們接下來要走的路。”
他翻到第二頁,指著三項技術方向:“自清潔塗層、調光材料、輕量化邊框,這三個先動。設備能不能改、成本能不能控,這些由趙磊下周交報告。但有一點現在就說清楚——所有試製避開生產高峰,質檢單獨走流程,不能影響主產線一單貨。”
趙磊合上本子:“行,我回去就把對比表做完,順便聯係兩家本地材料商,問問報價。”
“彆急著下單。”劉好仃提醒,“先拿樣品回來測,合格了再談合作。”
王芳舉起手:“我這邊已經約好了五位客戶,後天開始訪談。每人半小時,問題清單也列好了,重點聽他們對定製化的真實想法。”
“記得錄音。”孫雯遞過一個小型錄音筆,“匿名處理,回頭整理成案例,培訓新人也能用。”
劉好仃接著說:“還有一個事。之前我說要做個‘客戶共創計劃’的小牌子,掛在試製區門口。今天我想兌現。”
王芳眼睛一亮:“真的掛?不怕彆人說咱們搞形式主義?”
“怕什麼?”劉好仃笑了笑,“咱們又不是貼標語喊口號,是讓人知道,我們在認真聽意見。一塊小木牌,花不了幾個錢,但它能讓客戶進門就感覺不一樣。”
孫雯掏出手機拍了張照:“等會我就找人設計樣式,字體不用太花哨,工整就行。”
趙磊忽然開口:“那……要不要加一行小字?比如‘首批共創新夥伴’?”
“好主意。”劉好仃記下來,“就寫在下麵,不大不小,剛好看得清。”
四個人都笑了。空氣裡有種說不出的踏實感,像是走了一段彎路後終於踩上了正道。
劉好仃收起笑容,翻開下一頁:“接下來分工。臨時協調小組照舊,每周五下午十五分鐘短會,誰值班誰主持。任務節點我也排了——趙磊,技術對比表和詢價信息,七十二小時內提交;王芳,五位種子用戶的訪談安排必須三天內敲定時間;孫雯,問卷明天發布,麵談提綱後天交我看。”
孫雯舉手:“有個細節想確認。問卷回收後,如果有人寫了敏感內容,比如對管理不滿,怎麼處理?”
“原話存檔,不刪不改。”劉好仃說,“但對外隻出彙總數據。誰寫了什麼,隻有我知道。你們信不過我?”
三人同時搖頭。
“那就沒問題。”他合上電腦,“這事不複雜,關鍵是要做。”
王芳忽然想起什麼:“對了,客戶那邊要是問起進展,我能主動告訴他們我們在準備新東西嗎?”
“能。”劉好仃答得乾脆,“不但能說,還要說清楚。就說我們正在做幾項新嘗試,歡迎他們參與測試,提建議。態度要誠懇,彆吹牛。”
趙磊低聲說了句:“其實我覺得,隻要產品真有用,客戶不會計較我們慢一點。”
“就是這個理。”劉好仃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一支筆,“咱們廠沒那麼大,也沒那麼多資源。但我們有一樣彆人不一定有的——願意一點點改的心氣兒。”
他在白板上寫下六個大字:客戶共創計劃
筆尖頓了頓,又在下麵補了一行小字:
第一批夥伴,已啟程
“就這麼定了。”他說,“從今天起,這份文件不再叫‘構想’,而是執行備忘錄。我先簽個名,你們誰來?”
趙磊第一個起身,接過筆,在首頁空白處簽下名字。接著是王芳,一筆一劃寫得很穩。孫雯最後一個簽,還在自己名字旁邊畫了個小小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