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多?而且全是卷軸?難道是一批古畫?
“趙老,您請。”那位主攻近現代書畫的劉姓鑒定師做了個手勢。
趙半眼點點頭,慢悠悠地站起身,走到第一個錦盒前。
他沒有立刻打開,而是先仔細觀察了錦盒的材質和工藝,眉頭微不可查地皺了一下。
太新了。
他伸出布滿皺紋的手,小心翼翼地打開了盒蓋,取出裡麵的卷軸,緩緩在長桌上展開。
一幅《秋山問道圖》呈現在眾人眼前。
畫麵上,層林儘染,紅葉如火,一條山間小徑蜿蜒而上。
趙半眼隻看了一眼,瞳孔就猛地收縮了一下。
他下意識地推了推鼻梁上的老花鏡,身體前傾,幾乎要把臉貼到畫上。
“這……這筆法……”他喃喃自語,“皴、擦、點、染……這是北宋郭熙的‘蟹爪’筆意,但又融入了元代黃公望的披麻……不對,不對,這構圖,這留白,自成一派!”
另外兩位鑒定師也湊了過來。
“趙老,您看這墨色層次,濃淡乾濕,運用得爐火純青!墨分五彩,在這幅畫裡體現得淋漓儘致!”
劉鑒定師驚歎道。
“還有這落款和印章……”另一位專家指著畫的角落,“‘陳宇’二字,筆力遒勁,自成風骨!印章雕刻古樸,印泥色澤沉厚,完全不像是新手所為!”
趙半眼直起身子,雙手微微顫抖,他看向陳宇,眼神裡充滿了難以置信:
“陳先生……這幅畫,是您……畫的?”
“是的,前幾天剛畫的。”陳宇回答得雲淡風輕。
“……”
三位鑒定師集體沉默了。
空氣仿佛凝固了。
前幾天?剛畫的?
這怎麼可能!
這種水準的作品,就算是當代最頂級的國畫大師,也需要耗費數月心血,在靈感最佳的狀態下才有可能偶得一幅!而眼前這個年輕人,說得跟吃飯喝水一樣簡單?
趙半眼感覺自己的世界觀受到了劇烈的衝擊。他活了七十多年,經過他手的名家字畫沒有一萬也有八千,他從未見過如此妖孽的天賦!
“打開!下一幅!”趙半眼的聲音有些嘶啞。
第二幅,是一卷行書《赤壁賦》。
“好字!好字啊!”趙半眼還沒看完,就一拍大腿,激動得滿臉通紅,“這字兼具蘇黃之意,又有米芾的欹側,但風骨更勝,氣勢連貫,一氣嗬成!你看這‘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個字,簡直寫活了!”
第三幅,《墨竹圖》。
“風骨!這是鄭板橋的魂,但比板橋的竹子更添了一分韌勁!”
第四幅……第五幅……
當三十六幅作品全部展開,鋪滿了整個會客廳時,三位見多識廣的鑒定大師,已經徹底麻木了。
山水、花鳥、人物、書法……無一不精,無一不妙!
最可怕的是,這些作品風格多變。
許久,趙半眼才長長地吐出一口氣,他小心翼翼地卷起那幅《秋山問道圖》,仿佛在對待一件稀世國寶。
他轉向陳宇,深深地鞠了一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