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如果他願意花費點時間去認真思考,半天的時間也是能夠猜出來是用什麼方法。
“我不知道。”江樂搖了搖頭,理直氣壯說道。
張欣白了他一眼,“隻聽語氣的話,還以為你知道呢!看好了,我隻教這一次!”
說完,他先是對著屍骨立正站好,脫下了頭頂的帽子,左手持帽,右手緊貼褲縫線,對著白骨認認真真的行鞠躬禮。
沒錯,他在行禮,法醫在解剖屍體或者進一步檢驗時,普遍都會行禮。
行禮的方法沒有標準統一,有的的站在屍體旁邊,神情肅穆,行注目禮,以無聲的姿態傳遞對生命的尊重。
有的則是像在默念職業誓言,大部分則是像張欣如此的做法。
禮數多樣,但核心均是對逝者的敬畏與尊重。
這個行禮也並非是統一的規定標準化儀式,更多的是法醫行業內形成的一種體現職業倫理、人文關懷的行為。
隨後張欣操起一把小型電鋸,徑直地把屍骸顱骨的位置切割了一小片,跟拇指差不多大小的顱骨碎片下來。
張欣沉聲說道:“確定顱骨傷痕是生前造成還是死後造成,其原理核心在於活體反應的有無。”
“生前傷是指人體存活時受到的損傷,此時機體仍有生命活動,如血液循環、組織代謝等,損傷會引發一係列活體反應。”
“例如,顱骨受暴力打擊導致骨折時,血管破裂會造成出血,血液會浸潤到骨折邊緣的骨組織中。”
“同時,機體可能啟動修複機製,在骨折處出現早期的骨膜反應等。”
“這些反應即使在屍體白骨化後,也可能通過骨骼的微觀形態,如骨折邊緣是否有血供相關的骨組織改變,而被檢測到。”
“而死後傷是人體死亡後形成的損傷,此時血液循環已停止,組織代謝終止,不會產生上述活體反應。”
“因此,死後形成的顱骨傷痕,其骨折邊緣通常更整齊,缺乏出血浸潤、骨膜反應等生命活動留下的痕跡。”
“通過判斷顱骨傷痕是否存在生前特有的活體反應痕跡,就能區分傷痕是生前還是死後造成。”
張欣就像是老師在上課一樣,說的非常仔細,江樂聽得也是非常認真。
“那麼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對這顱骨的傷痕進行磨片檢驗,將其打磨成1毫米左右的薄片,通過顯微鏡觀察裡麵骨小管的機構變化。”
張欣把拇指大小的顱骨碎片放在一張較厚的砂紙上,非常仔細,認真地進行摩擦,摩擦了大概有十分鐘,厚度達標之後,進行檢驗。
很快,結果馬上就出來了,死者顱骨膜片的骨小管裡麵有大量血紅素,表明顱骨傷勢正是在生前所造成的。
那麼基本可以確定這個就是死因了。
“死因出來了之後,我們再觀察一下顱骨的詳細情況,這裡的傷痕毫無規律,很明顯是鈍器所造成,而且還是......”張欣回頭看了江樂一眼。
後者立即接著說道:“而且還是鈍器反複擊打才會形成的。”
張欣笑了,笑的很燦爛,但如果此時有第三個人在法醫室內的話,他的笑容和顱骨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讓人看了情不自禁有點毛骨悚然......
喜歡可惡,這個輔警異常的強請大家收藏:()可惡,這個輔警異常的強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