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風騎著他那匹威風的棗紅馬風影,奔馳在山間小道上。馬蹄聲清脆而有節奏,如同擊打在天地之間的鼓點,驚起林間棲息的飛鳥。風影的鬃毛在風中飄揚,宛如燃燒的火焰,與夕陽的餘暉交相輝映。阿風一身青布短打,腰佩祖傳的龍泉寶劍,劍鞘上鑲嵌的綠鬆石在陽光下偶爾閃爍出溫潤的光澤。他聽聞衡山有諸多奇景異事,便懷著一顆好奇之心,踏上了前往衡山的旅途。背後的行囊裡除了一些乾糧和飲水,還裝著一本泛黃的《山海圖誌》,那是他師父臨終前所贈,囑咐他若有機緣,可按圖索驥,尋訪名山勝跡。
風影邁著矯健的步伐,馬蹄聲在寂靜的山林中回蕩,驚起幾隻林雀撲棱棱地飛向天際。阿風一路上欣賞著沿途的風景,但見遠山如黛,近水含煙,山澗清泉淙淙,怪石嶙峋各異。越往南行,山勢越發奇崛,植被也愈發茂密。時值初夏,山路兩旁野花爛漫,杜鵑、山茶、梔子爭奇鬥豔,空氣中彌漫著草木清香與淡淡的花香。阿風深吸一口氣,心中滿是期待,風影似乎也感知到主人的興奮,不時打著響鼻,四蹄輕快地踏在鋪滿落葉的山道上。
經過三天跋涉,他終於來到了衡山腳下。遠遠望去,衡山巍峨聳立,群峰如劍直插雲霄。山腰以上雲霧繚繞,流動的雲海時而露出青黑色的山脊,時而將整座山峰籠罩得若隱若現,宛如仙境一般。山腳下散落著幾戶人家,炊煙嫋嫋升起,與山間的霧氣交融在一起。阿風在一處茶棚歇腳,向賣茶的老翁打聽上山路徑。老翁須發皆白,卻精神矍鑠,一邊斟茶一邊說道:“年輕人,這衡山可不是尋常遊玩之處。山中多奇詭之事,老朽在此居住六十載,仍不敢說識得此山真麵目。”阿風謝過老翁好意,飲儘粗茶,將風影寄養在山腳農戶家中,隻帶著必要行囊和寶劍,踏上了登山之路。
阿風沿著山路緩緩而上。初時山路尚算平坦,石階整齊,顯然是常有人行走的主道。越往上行,道路越發崎嶇,石階變得模糊不清,常常需要手足並用才能攀爬而上。山上的石頭上長滿了青雘,那是一種色澤青翠如孔雀羽的礦物,在陽光的照耀下顯得格外奪目,時而泛出藍光,時而顯出綠彩,變幻莫測。阿風不禁感歎大自然的神奇,伸手撫摸那些閃著異彩的岩石,觸手冰涼滑膩,仿佛帶有某種生命般微微顫動。
走著走著,突然,一隻鸜鵒從樹林中飛了出來。這鳥兒體型較尋常八哥為大,通體烏黑卻泛著金屬般的光澤,唯翅下有白斑,飛行時如雪花翻飛。它在阿風頭頂盤旋著,發出“咕咕”的叫聲,聲音清越悠長,在山穀間回蕩。阿風覺得有趣,便停下腳步,從行囊中取出一塊乾糧掰碎撒在地上。那鸜鵒竟不怕人,翩然落下,啄食地上的碎屑,食畢卻不飛走,反而跳上近旁一塊岩石,歪著頭打量阿風,眼中閃爍著奇異的光芒。
就在這時,一個神秘的聲音從樹林深處傳來,聲音蒼老而空靈,仿佛來自很遙遠的地方,又似近在耳邊:“年輕人,你為何來到這衡山?”阿風吃了一驚,他警惕地環顧四周,卻不見任何人影,唯有風吹過鬆林發出的沙沙聲和遠處瀑布的轟鳴。“我聽聞衡山景色奇異,特來一探究竟。”阿風大聲說道,手不自覺按上了劍柄。那聲音再次響起,此次帶著幾分笑意:“這衡山可不簡單,你要小心了。山中不僅有美景,更有無數考驗,一步行差踏錯,恐有性命之憂。”
阿風心中湧起一股疑惑,但他並沒有退縮。他向四方拱手道:“多謝前輩提醒,既來之則安之,小子自當謹慎前行。”言畢繼續向上攀登,那鸜鵒竟展翅相隨,時而在前引路,時而在空盤旋,仿佛成了他的向導。
繼續前行約半個時辰,阿風來到了一個山穀。這山穀四麵環山,入口狹窄,僅容一人通過。穀中彌漫著一層淡淡的霧氣,那霧並非尋常白色,而是泛著淡淡的紫金色,讓穀中景物都蒙上一層神秘的麵紗,看不太真切。風影似乎也感覺到了一絲不安,它不安地刨著蹄子,鼻孔張大,發出低低的嘶鳴。阿風拍了拍風影的脖子,輕聲安慰道:“彆怕,我們繼續。既然來了,總要看看這裡麵藏著什麼奧秘。”他從行囊中取出一根長繩,一端係在自己腰間,一端係在風影鞍上,以防在霧中失散。
走進山穀,阿風發現這裡有許多奇形怪狀的石頭,有的像巨人擎天,有的像猛獸蹲伏,有的如利劍指空,有的似蓮花綻放。這些石頭質地奇特,非尋常山石,觸手溫熱,仿佛內蘊生命。霧氣在石間流動,時而聚成各種形狀,時而散作萬千光點。阿風正自驚歎,突然,一塊狀如猛虎的石頭動了起來,石屑簌簌落下,原來是一隻巨大的石獸。這石獸通體呈青黑色,雙眼如炬,張開大嘴時露出森森利齒,竟是由某種晶石構成,在霧氣中閃著寒光。
石獸低吼一聲,聲音如雷震山穀,向阿風撲了過來。阿風迅速抽出腰間的寶劍,劍身映著紫金色的霧氣,流轉著奇異的光彩。他側身閃避,劍尖直指石獸眼睛。石獸雖體型龐大,動作卻異常敏捷,一爪拍來,帶起一陣腥風。阿風騰挪閃避,劍招連綿不絕,卻隻在石獸身上劃出零星火花,難傷其分毫。風影也不甘示弱,它嘶鳴著,用蹄子踢向石獸,馬蹄與石相擊,發出鏗鏘之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阿風漸漸發現,石獸行動雖猛,但轉身之際稍有遲滯。他心生一計,故意賣個破綻,誘使石獸全力撲來,自己則倏地矮身從石獸腹下滑過,同時寶劍向上猛刺。隻聽一聲脆響,劍尖似乎刺中了什麼要害,石獸發出一聲震天怒吼,動作頓時緩了下來。阿風趁機連出七劍,劍劍刺向同一位置。終於,石獸轟然倒地,化作一堆普通石塊,唯有一顆鴿卵大小的明珠在石堆中熠熠生輝。阿風拾起明珠,但覺入手溫潤,內中似有流光轉動,心知必非凡物,便小心收入囊中。
他氣喘籲籲地坐在地上,拭去額角汗珠,心中既興奮又後怕。這時,那個神秘的聲音又出現了,此次帶著讚許之意:“年輕人,你很勇敢。不過,這隻是衡山的一個小考驗。”阿風站起身來,向著虛空拱手道:“不管有多少考驗,我都不會退縮。還請前輩指明去路。”那聲音輕笑數聲,不再回應,唯見穀中霧氣漸散,露出一條蜿蜒小徑通向深處。
阿風稍事休息後繼續前行。出得山穀,眼前豁然開朗,但見雲海翻騰,遠峰如島浮於雲上,夕陽西斜,將雲海染成金紅之色,壯觀無比。正觀賞間,忽見一位老者沿山徑而來。這老者白發蒼蒼,麵容清臒,目光卻明亮如星,身穿一襲葛布長袍,手持九節竹杖,杖頭掛著一個朱紅色的葫蘆。
老者微笑著對阿風說:“年輕人,你能連破三關來到此處,說明你與這衡山有緣。尋常人至多見到青雘奇石,稍進一步遇鸜鵒引路便已難得,你卻能破石獸而得蜃珠,實屬不易。”阿風這才明白,原來從見到青雘開始,便已入了衡山秘境之界。
老者繼續說道:“這山上有一處寶藏,如果你能找到它,不僅能獲得巨大的財富,還能解開衡山的秘密。”阿風聽了,心中一動,恭敬行禮道:“晚輩不敢貪圖財富,但求見識衡山之秘,還請老丈指點。”老者指了指前方的一座山峰,那山峰在群巒之中並不最高,卻格外陡峭,山體呈赤褐色,在夕陽下如燃燒的火焰:“就在那座山峰的頂上。不過,路上會有很多危險,你要做好準備。記住,衡山之秘,不在力取,而在心悟。”言畢,老者將竹杖輕點地麵,身形漸漸淡去,竟化作一陣清風消散,唯餘一句話在空中回蕩:“見赤鬆即是緣起,遇明月便知緣續...”
阿風怔忡片刻,對著老者消失的方向深深一揖。他知遇上了山中異人,不敢怠慢,仔細記下老者所言。此時天色已晚,他尋得一處山洞歇息,取出乾糧食用,那顆蜃珠放在身旁,散發出柔和光芒,照亮了整個洞穴,溫暖如春,竟不需生火禦寒。夜間有猛獸長嘯,卻均遠離洞口,似是畏懼珠光。
翌日清晨,阿風整理行裝向那座赤峰進發。一路上,果然如老者所言,險阻重重。先是遇到一片迷霧竹林,竹影搖曳,幻象叢生,時有竹枝如槍刺來,時有地陷成坑。阿風凝神靜氣,以耳代目,辨得真實路徑,終得走出。接著又是一處蜂巢岩洞,洞中遍布鐘乳石柱,石柱間有金色蜂群飛舞,蜂刺銳利,嗡嗡之聲擾人心神。阿風想起懷中蜃珠,取出高舉,珠光照射處,蜂群紛紛避讓,讓出一條通路。
最險處當屬一道天然石橋,橋長十餘丈,寬僅容足,下臨深淵,雲霧繚繞不見其底。山風猛烈,吹得人站立不穩。阿風深吸一口氣,步步為營,行至中途,忽有怪風襲來,幾乎將他掀落。危急時刻,一直跟隨的那隻鸜鵒突然飛至,尖鳴數聲,風力竟驟然減小。阿風趁機疾行而過,到達對岸後已是汗濕衣背。
曆經艱辛,他終於來到了赤峰頂上。這山頂平坦如台,方圓不過數丈,中央有一口古井,井水清澈見底。井旁生著一株奇鬆,樹乾虯曲如龍,鬆針卻呈赤金色,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阿風心知這便是老者所說的“赤鬆”,於是恭敬地向古鬆行了一禮。
在山頂上,有一個神秘的洞穴入口藏在鬆樹後的岩壁中,若非特意尋找,極易錯過。阿風小心翼翼地走進洞穴,裡麵漆黑一片。他取出火折子點燃火把,火光跳動,映得洞壁上的壁畫忽明忽暗。那些壁畫描繪著古人祭山、觀星、煉丹的場景,人物栩栩如生,色彩豔麗如新。洞穴深處傳來滴水之聲,清脆悅耳,似有韻律。
繼續向前走去,洞徑逐漸開闊,最終來到一處巨大的洞窟。洞頂有裂隙,一道月光傾瀉而下,正照在洞中央的石台上。今日分明是白晝,洞中卻有月光,阿風想起老者“遇明月便知緣續”之語,心知必有玄機。
突然,一道強光閃過,月光凝聚成束,照在石台某處。那裡緩緩升起一個玉匣,匣身刻著星圖雲紋,精致非常。阿風走近前去,對玉匣三拜後方才開啟。匣中並無金銀財寶,而是一卷帛書,書頁泛黃,字跡卻清晰可辨。
阿風就著月光展開帛書,仔細閱讀起來。原來這卷古籍名為《衡嶽真形圖誌》,記載了衡山的地脈走向、靈氣彙聚之處,以及山中各種奇花異草、靈獸石精的特性。書中還詳細描述了衡山作為天地靈氣樞紐的秘密,指出山中蘊藏著一種造化之力,若能善加引導,可使五穀豐登、人畜安康。而引導這股力量的方法,並非法術咒語,而是一套精妙的山水治理之法,包括如何植樹蓄水、修路導氣、依地勢建屋築城等。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阿風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衡山最大的秘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他如饑似渴地閱讀著,不知不覺日已西沉,洞中月光漸漸消散,那玉匣也緩緩沉入石台。阿風急忙默記最後幾頁內容,待玉匣完全消失,洞中隻餘他手中火把的光芒。
阿風對著石台再拜,感謝山靈賜書。他明白,自己就是那個有緣人,而這緣起於他對自然的好奇與敬畏,緣續於他的勇氣與智慧。他帶著書中所得知識,心滿意足地走出洞穴,但見滿天星鬥燦爛,如鑽石撒滿天鵝絨幕布,山風清涼,沁人心脾。
在下山的路上,他心中充滿了感慨。這次衡山之旅,不僅讓他經曆了許多冒險,還讓他獲得了寶貴的知識。他相信,自己以後的人生會因為這次經曆而變得更加精彩。那隻鸜鵒再次出現,引領他走了一條較為平坦的下山之路,天明時分已至山腳。
回到家鄉後,阿風並未炫耀自己的經曆,而是默默實踐書中所學。他指導鄉親們依山勢改建梯田,引山泉灌溉;根據地形規劃村落,植樹防風;依時節采集山貨,取之有度。不過三年,家鄉麵貌大變,荒山披綠,旱地得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鄉人感其恩德,推舉他為族長。
阿風將《衡嶽真形圖誌》中的知識整理成冊,廣為傳授,卻隱去了得來之處。每逢月明之夜,他常獨坐高處,望向衡山方向,手中摩挲著那顆蜃珠,似與遠方山脈有著無聲的交流。而風影始終陪伴左右,直至老死,被葬在一處可望見衡山的山崗上。
阿風活到九十八歲無疾而終,臨終前將蜃珠傳給最聰慧的孫兒,囑咐道:“山有靈而人有心,心意相通,天地自成。”他的故事在這片土地上流傳了很久很久,後人稱他為“衡山客”,而他帶來的那些山水治理之法,代代相傳,惠及千裡。衡山深處,偶爾還有人聲稱見到一位騎棗紅馬、腰佩寶劍的年輕人身影,在雲霧中若隱若現,守護著這片靈山秀水。
喜歡山海經中山的故事請大家收藏:()山海經中山的故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