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染缸的青藍
運河邊的烏鎮,有條叫染坊弄的小巷。巷尾的高牆內,藏著一家百年染坊,院子裡豎著十幾根木杆,上麵總晾曬著藍白相間的土布,風一吹,布幡獵獵作響,像一片流動的青藍雲霞。染坊的主人姓藍,是個年近七旬的老太太,街坊們都叫她藍婆婆。藍婆婆守著這方染缸,染了一輩子布,指甲縫裡總嵌著洗不淨的靛藍,連說話都帶著股草木的清苦氣。
這年小滿,運河的水漲了些,帶著兩岸的藍草香。藍婆婆正蹲在院子角落,用木槌捶打泡軟的藍草葉,翠綠的草汁順著木槌往下滴,在青石板上洇出點點幽藍。她要趕在梅雨前多備些靛藍膏,這是染布的底子,得用新采的藍草加石灰水發酵,少一步工序,染出的布就少一分靈氣。
“婆婆,能給我染塊布嗎?”一個穿漢服的姑娘站在染坊門口,手裡捧著塊素白的棉麻布,眼睛亮得像運河的水。
姑娘叫蘇青,是學服裝設計的,來烏鎮采風,聽說這家老染坊的藍印花布是古法手藝,特地尋了來。“我想染塊桌旗,要最簡單的纏枝紋就行。”
藍婆婆放下木槌,指了指牆上掛著的花樣:“自己挑個版子,我教你刮漿。”
染坊的東牆釘著塊木板,上麵掛滿了用桐油浸過的油紙版,有花鳥、有魚蟲、有吉祥紋樣,都是藍婆婆的丈夫生前刻的。蘇青選了塊纏枝蓮的版子,藍婆婆便從櫃子裡拿出調好的防染漿——用黃豆粉和石灰按比例調成,稠得像芝麻醬。
“刮漿要勻,”藍婆婆握著蘇青的手,教她用牛角刮刀在布上推刮,“漿太薄,染液會滲進去;太厚,漿乾了會裂,印出來的花紋就破了。”
蘇青學得認真,可刮刀在她手裡總不聽使喚,要麼把漿刮出了版子外,要麼漏了邊角,折騰了半天才刮好一塊布。藍婆婆也不催,隻是坐在竹椅上,看著她笑:“彆急,布有性子,你順著它,它就給你好看。”
等布上的漿乾透,藍婆婆才把它放進染缸。那口老染缸比藍婆婆的年紀還大,缸沿被磨得溜光,裡麵的靛藍染液泛著幽幽的光,像沉澱了百年的星空。藍婆婆用長竹竿把布按進染液裡,反複翻動,讓每一寸布都吃透顏色。
“這染液得‘養’,”她指著缸邊浮著的泡沫,“每天得攪三次,天熱了要加些草木灰水,天冷了要曬太陽,跟伺候娃娃似的。”
蘇青蹲在缸邊,看著白布在染液裡慢慢變深,從淺藍到靛藍,像被運河的水一點點浸透。藍婆婆說,這叫“一染淺藍,二染藏青,三染靛藍”,要想染出最深的“鴉青”,得反複浸染七次,每次染完都要晾曬,讓布“吃”足陽光。
“為啥要晾曬?”蘇青好奇地問。
“讓顏色‘醒’過來,”藍婆婆拿起晾曬的布,對著光看,“你看這布上的藍,有深有淺,像不像天上的雲?這都是太陽曬出來的靈性。”
三天後,蘇青的桌旗染好了。藍婆婆把布放進清水中反複漂洗,洗掉浮色和殘留的防染漿,原本被漿蓋住的白花紋漸漸顯出來,藍白相襯,像月光落在深潭裡。蘇青捧著桌旗,指尖拂過布麵,粗糲的棉布帶著草木的涼意,比機器印染的多了幾分呼吸感。
“太好看了!”蘇青把桌旗搭在臂彎裡,“婆婆,我能在您這兒多待幾天嗎?想學學這染布的手藝。”
藍婆婆舀了瓢清水,倒進染缸:“想學就留下,管你三頓飯,就是活計苦。”
蘇青在染坊住了下來。她跟著藍婆婆采藍草、捶草汁、調染液,才知道一塊藍印花布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最累的是攪染缸,盛夏的日頭下,藍婆婆每天要攪三次,每次半個時辰,木槳在缸裡劃出漩渦,靛藍的泡沫濺在她的粗布圍裙上,像綴了片星空。
“以前有你公公幫我,”藍婆婆擦著汗,“他刻版子是一絕,我染布,他刻花,日子過得像這染缸裡的布,藍得踏實。”她指了指西牆的照片,穿藍布衫的男人正站在染架旁,手裡舉著塊剛染好的布,笑得比陽光還亮。
蘇青的心微微發顫。她給藍婆婆拍了很多照片,有她捶藍草的樣子,有她攪染缸的背影,還有那些在風裡飄動的藍印花布。她把照片發到網上,配文說:“烏鎮深處的老染坊,藏著最中國的藍。”
沒想到帖子火了,很多人來問怎麼買藍印花布,還有人想來學手藝。藍婆婆看著蘇青手機上滾動的留言,渾濁的眼睛亮了些:“真有人稀罕這老東西?”
“不光稀罕,”蘇青給她看訂單,“還有人訂了一百塊藍印花布頭巾呢。”
藍婆婆這輩子沒接過大訂單,慌得直搓手。蘇青就幫著她規劃:哪天刮漿,哪天染色,哪天晾曬,還把自己的同學叫來幫忙。染坊的院子裡,第一次有了年輕人的說笑聲,和著捶布的木槌聲、染液的咕嘟聲,像首熱鬨的歌。
同學裡有學設計的,幫藍婆婆把傳統紋樣改得更簡潔,適合做襯衫、圍巾;有學電商的,幫著開了網店,把藍印花布賣到了全國各地。藍婆婆的兒子原本在城裡開出租車,聽說家裡的染坊火了,也辭了工作回來幫忙,跟著藍婆婆學調染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娘,您當年咋不叫我學?”兒子給染缸加草木灰水,動作笨手笨腳的。
“怕你嫌苦,”藍婆婆看著他,眼裡的皺紋舒展開來,“現在知道了?這染缸裡的藍,比方向盤上的汗珠子金貴。”
入秋時,染坊接到個大活——給一家新開業的民宿做全套布品。蘇青設計了新紋樣,把烏鎮的小橋流水刻進了版子,藍婆婆帶著兒子和同學們,趕在重陽節前完成了訂單。民宿開業那天,滿院的藍印花布窗簾、床旗、桌布,引得遊客紛紛拍照,都說這是“烏鎮最正的藍”。
蘇青要回學校了,藍婆婆送給她一件藍印花布旗袍,衣襟上是蘇青自己設計的蘭草紋。“穿上試試,比城裡的洋布衫得勁。”
蘇青穿上旗袍,站在染架前,風拂動衣擺,藍白相間的蘭草仿佛在風裡生長。“婆婆,我畢業後回來跟您乾吧,咱們把藍印花布做成品牌。”
藍婆婆笑著點頭,從懷裡掏出個布包,裡麵是塊靛藍膏:“這是今年新做的,你帶回去,記著,染布先染心,心不誠,布就不藍。”
蘇青抱著靛藍膏,眼淚掉在布包上,洇出一小片深藍。
第二年春天,蘇青真的回來了。她和藍婆婆一起,在染坊弄開了家“青藍記”體驗館,教遊客刮漿、染色,還開了個小小展覽館,展示藍印花布的老物件——光緒年的染缸、民國的油紙版、藍婆婆年輕時的染布工具。
有遊客問藍婆婆,染了一輩子布,煩不煩。藍婆婆就指著院子裡的染缸,慢悠悠地說:“你看這藍,從草裡來,到布上去,曬過太陽,淋過雨,就像日子,苦過才知道甜,藍過才夠鮮亮。”
運河的水依舊靜靜流淌,帶著染坊的靛藍香,流向很遠的地方。染坊的木杆上,藍印花布還在風裡飄動,青一塊,藍一塊,像極了歲月留在人間的印記。而那些年輕的手,正接過老輩人的木槌和刮刀,讓這抹青藍,在時光裡繼續流淌。
您對這個關於老染坊和傳統手藝的故事是否滿意?若有需要調整的情節、細節或氛圍,都可以告訴我,我會進行修改。
喜歡末世降臨我分手了小仙女請大家收藏:()末世降臨我分手了小仙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