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天後,喬蔓青起了個大早。
她精心挑選了幾樣品相極佳的藥材。
一株須發皆全、形若人形的野山參,一朵色澤紫亮、肉質肥厚的靈芝,還有一小捆紋理清晰、香氣濃鬱的霍山鐵皮石斛。
全都用軟布和油紙仔細包好,放進一個半舊的帆布包裡,順手放進空間。
跟家裡交代了一聲,說是去省城看看有沒有適合幼兒園的新教材和玩具,順便逛逛。
其實是因為一直合作的藥材商老周,這次很不地道,故意壓她的價格。
所以她聯係了上回的郭先生,但是人家要求她帶著樣品到省城麵談。
沈麥冬本想陪她一起去,但被喬蔓青以“你工作忙,這點小事我自己能行,正好也去看看省城現在什麼樣了”為由勸住了。
她不想事事依賴丈夫,尤其是這筆“啟動資金”的來龍去脈,她需要完全自己掌控。
坐上長途汽車,顛簸了將近四個小時,才到達省城。
比起軍區所在的城鎮,省城果然熱鬨許多。
這不是她第一次來省城,可這次又有了新鮮的感覺。
街道上行人如織,自行車鈴聲此起彼伏,偶爾還能看到幾輛小汽車駛過。
沿街的店鋪明顯多了,雖然大多還是國營的招牌。
但一些個體經營的小吃攤、修理鋪已經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透著一股勃勃生機。
按照郭先生留下的地址,喬蔓青找到了位於城東一片相對安靜區域的一座小院。
青磚灰瓦,門庭並不顯赫,但打掃得十分乾淨。
她叩響門環,心裡略微有些忐忑。
一位穿著乾淨中山裝、精神矍鑠的老人開了門,目光銳利地掃了她一眼,落在她手中的帆布包上。
“請問找誰?”
“您好,我姓喬,之前電話聯係過郭先生,是關於藥材的事。”喬蔓青禮貌地說。
老人點點頭,側身讓她進去,“郭先生正在等您,請跟我來。”
院子不大,但布置得十分雅致,種著些花草,角落裡還有一個小水池,養著幾尾錦鯉。
老人引著她走進堂屋。
堂屋裡的擺設中西合璧,既有紅木桌椅、山水字畫。
也有一台顯然是從海外帶來的留聲機,正播放著舒緩的古典音樂。
一個約莫五十多歲、穿著絲綢褂子、戴著金絲邊眼鏡的男人正坐在桌旁泡茶。
他麵容清臒,氣質儒雅,不像商人,倒更像一位學者。
見到喬蔓青,他微笑著站起身,伸手示意,“喬同誌,一路辛苦,請坐。”
“郭先生,您好。”喬蔓青落落大方地坐下,將帆布包放在身旁的椅子上。
“冒昧請您前來,實在是因為電話裡說不清楚。”郭文遠親自給她斟了一杯茶,茶湯清亮,香氣撲鼻,“喬同誌帶來的樣品,可否讓郭某一觀?”
喬蔓青打開包裹,將幾樣藥材小心翼翼地推到郭文遠麵前。
郭文遠眼神立刻變得專注起來。
他拿起那株野山參,從口袋裡掏出放大鏡,仔細查看它的蘆碗、艼須、紋理,又湊近聞了聞氣味,臉上漸漸露出驚歎之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