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宋老和郭老爺子講著,秦古陽有那麼一刻,思緒飄回了到迷津鎮開展田野調查入住雲祥客棧的那個夜晚。
客棧茶室裡,掌櫃柳雲嫣坐在他對麵,臉上帶著一絲神秘的笑容,緩緩地講述著林氏一族的隱秘往事。
“迷津鎮林氏一族,自古以來便是迷津鎮的名門望族,是莆田國清林氏一支,也屬於大宗九牧林,”
柳雲嫣的聲音低沉而富有磁性,“遷入迷津鎮這支林氏的始祖叫林添佑,因不滿朝政黨爭腐敗,便辭官歸隱,帶著家人從莆田來到三才城龍溪縣這偏僻的迷津鎮,建立了一個世外桃源。而林添佑則是有“南夫子”之稱的南宋理學家莆田林觀潮的七世裔孫。而我家祖傳的這個雲祥客棧,也是那個時候,和林家一起在迷津鎮建立的。”
秦古陽聽得入神,手中的茶杯微微顫抖,仿佛能感受到宋室南渡後南宋那段朱張未起、理學暫時沉寂的厚重曆史。
“林添佑在迷津鎮建立了一個龐大的莊園,取名‘艾隱山莊’。取自理學“艾軒學派”,莊內還建了一座藏寶樓,也就是現在的“天成閣”。他不僅精通武藝,還擅長醫術和易經占卜,因此在鎮上頗有名望。他立下家規,要求子孫後代必須精通一門技藝,以保家族長盛不衰。要求學武,主要是有能力守護藏寶樓。”
柳雲嫣繼續說道。
秦古陽心中暗自驚歎,林氏一族的家規果然嚴苛,但也體現了他們對家族傳承的重視。
“迷津鎮林家大院之所以會建藏寶樓“天成閣”,前身淵源則是傳承自林添佑的先祖南夫子林觀潮。
南夫子林觀潮,作為南宋理學家,想必你也了解一二。
他字謙益,號艾軒,自幼聰慧過人,對學問有著濃厚的興趣。他出生於福建莆田的一個書香門第,家族在當地頗有名望。父親對他的教育極為重視,希望他能成為一代大儒,為家族爭光。在父親的嚴格督促下,林觀潮熟讀經史,尤其對儒家經典更是了然於心。然而,他並不滿足於僅僅經典既有認知,渴望能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實踐。他借科考時順便遠遊求學,尋找更高明的老師,以拓寬自己的眼界視野。
林觀潮結識陸景端(子正),是一次科考回來途中,遊學浙江錢塘和湖州,聞陸子正、施廷先等名師傳二程洛學,於是停留,專心研究聖賢之學。
他的理學思想深受理學大家尹焞的影響,而尹焞則是程門的高弟之一,二程中的程頤弟子,這個你大概知道吧!尹焞傳陸景端,陸景端再傳林觀潮。
林觀潮則重視道德踐履,主張“專於聖賢踐履之學”,因此其學派被稱為“艾軒學派”,很有道南龜山先生楊時“工夫論以身體之,以心驗之,進退有時,行止有度,唯變所適,發必中節”的精髓旨趣。
而他在莆田城關義井街柴行巷居住準備科考時,師從族叔林霆和藏書家方漸,受到他們的熏陶和影響,他們二人的收藏階位很高,不隻是藏書,還藏金石玉器等瑰寶。
林觀潮的學術成就主要體現在他對《六經》的深入研究和對理學的傳播上。他的學說、文章在當時受到廣泛的認可和尊敬,他的族叔林霆和方漸建有草堂書院,特地聘請他講習授業,於是四方學子紛紛前來聽講跟隨求學習,達數百人之眾,盛況空前,而林家則免費提供食宿,讓學子們安心學問,他因此被稱為“南夫子”。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再道……
喜歡奇門寶曆三部曲之上古傳承請大家收藏:()奇門寶曆三部曲之上古傳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