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中所映,絕非尋常周天星辰,其核心處,一座巍然巨台之形在流轉星光中若隱若現,台基如山嶽,氣象蒼茫浩大,四周星鬥軌跡環繞,隱隱構成眾星拱衛之勢——正是軒轅台星圖!
“軒轅台…山海秘鑰…”秦古陽低頭凝視掌心靜靜懸浮的玉琮,指尖拂過那溫潤玉質下流轉的星圖光影,風後那“天道如砥,履之則昌”八字箴言,如同黃鐘大呂,在其心海深處往複轟鳴震蕩!那不再僅僅是告誡,更是一條以自身為祭獻、鋪就於天命之前的荊棘之路!護天之責,護道之重,從未如此刻般清晰、沉重地壓在他的肩頭。
他緩緩收攏五指,將玉琮緊緊攥於掌心。那溫潤中蘊含磅礴星力的觸感,如同握住了一段沉甸甸的過去與未來。抬起頭,目光穿透眼前蠱雕伏誅後彌漫的腥濁血氣,投向風後神念所指的大荒西南深處。
那片亙古幽暗之地,此刻在秦古陽眼中,不再僅僅是凶險絕域,更似一張緩緩鋪開的、由《山海經》神魔與華夏始祖榮光共同織就的浩渺圖卷。軒轅台,這座傳說中黃帝問道於廣成子、鑄鼎乘龍飛升的聖跡,連同那即將現世的山海鎖鑰,便隱藏於這圖卷的核心。風後遺命,星圖所指,正是他秦古陽承接天命、撥亂反正的起點。
“呼……”一口濁氣緩緩吐出,體內《黃帝內經》所載氣訣自然流轉,平複著激蕩的氣血與心緒。眼神中的迷茫與震蕩已然沉澱,取而代之的是一種磐石般的沉靜,以及一股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決然。
他不再遲疑,邁步向前。足下大地仿佛感知其心誌,沉悶的腳步聲在死寂中顯得格外清晰。腰間玉琮微微顫動,那核心星圖中的軒轅台光影隨之明滅呼應,似在為其指引方向。西南幽邃處,一道微不可察的星輝,刺破大荒亙古的混沌黑暗,一閃而逝。
秦古陽身形一頓,隨即足下一點,化作一道淡青色流光,如流星經天,義無反顧地朝著那星輝隱沒、傳說蟄伏的大荒最深處,破虛而去。
淡青流光疾如電掣,割裂大荒亙古混沌。秦古陽足踏虛空,身隨玉琮星圖指引,直撲西南幽邃。風聲在耳畔嘶嚎,裹挾著砂礫碎石砸在護體罡氣之上,劈啪作響。腰間那枚玉琮光華流轉,溫熱之感愈盛,核心處軒轅台星圖明滅不定,牽引著他的心神,如同暗夜中唯一永不墮落的辰星。
不知飛遁幾時,前方混沌陡然一清!一股蒼莽洪荒之氣撲麵而來,沉重如嶽,沛然莫禦。秦古陽急收遁光,懸停半空,舉目望去,心神劇震!
隻見一片浩渺無垠的虛空之中,一座巨台巍然矗立!台基非金非石,似由凝固的玄黃地氣堆疊而成,其上遍布天然生成的龍鱗鳳羽紋路,道韻天成。台分九層,層疊而上,直插幽暗天穹。台頂之上,隱隱有日月並行、星河流轉之虛影沉浮不定。台壁之上,無數古老粗獷的篆文深深烙印,細辨之下,竟是禹王疏導百川、劃分九州之治水神紋!此台氣象之宏偉,威嚴之深重,竟壓得周遭混沌氣流為之凝滯——正是傳說中黃帝問道廣成子、乘龍升天之聖跡,軒轅台!
“軒轅台…果然在此!其中有何玄機?”秦古陽胸中激蕩,驚喜萬分,風後神念指引,星圖印證,分毫不差!他深吸一口氣,壓下翻湧氣血,緩緩降落在巨台最底層的廣闊平台上。足下傳來堅實而溫潤的觸感,仿佛踏在沉睡巨龍的脊背之上。
平台中央,景象奇異。九枚形製古樸、大小各異的玉圭,按照某種玄奧軌跡懸浮半空,緩緩環繞成圈。玉圭色如墨玉,表麵流淌著幽邃光華。圭身之上,密密麻麻鐫刻著比禹王神紋更為古老神秘的符籙,似蟲鳥魚龍之形,又似日月山川之變,正是天成閣典籍中隻言片語提及的“禹王古篆”!此乃溝通上古、封印時空之重器。
九圭環繞的核心處,一點奇光靜懸。其形非方非圓,似一枚天然生成的蒼青石鑰,約莫巴掌大小。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再道……
喜歡奇門寶曆三部曲之上古傳承請大家收藏:()奇門寶曆三部曲之上古傳承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