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地底,“九州陰司”主控中心,虛擬閻羅殿模塊區。
巨大的環形空間被分割成數個獨立的全息投影區域,每一個區域都模擬著一座風格古樸、莊嚴肅穆的殿堂,殿堂中央懸浮著虛擬的“孽鏡台”投影,散發著冰冷的法度微光。這裡是“數據判官”係統的核心處理區,成千上萬條經過“孟婆湯”優化的魂質信息流在此接受初步的功過評估。
負責“孽鏡台”模塊1.0版)的王教授,此刻卻眉頭緊鎖,盯著麵前一塊被高亮標記的評估報告,額頭滲出細密的汗珠。他麵前的屏幕上,顯示著一條編號為“y1124”的魂質信息流評估結果:
【魂質id:y1124】
【身份:李雨薇,女,24歲】
【死亡原因:高空墜落自殺)】
【核心事件回溯孽鏡台1.0):
事件1權重35):因個人情感糾紛與男友爭吵),在社交媒體平台:星語)發布情緒化言論。
事件2權重45):上述言論引發部分網民id:匿名用戶abc等)負麵評論嘲諷、指責)。
事件3權重20):死者後續發布多條動態顯示情緒低落,最終於住所天台墜落。
【因果權重評估數據判官算法1.2):】
死者自身情緒管理失當:40
網絡匿名評論負麵刺激):30
現實情感矛盾誘因):20
其他未知因素:10
【初步責任判定:】死者對自身終結行為負主要責任占比65)。網絡匿名評論負次要連帶責任占比25)。現實情感矛盾方負輕微責任占比10)。
【建議審判路徑:】賞善司輕微撫慰)>輪回隊列標準通道)。
“這…這不對!”王教授身邊,一個年輕的助理研究員方媛忍不住低呼出聲,聲音帶著壓抑的憤怒和難以置信,“王教授!李雨薇的案子我關注過!根本不是算法評估的這麼簡單!那些網絡評論…那些匿名的謾罵、人肉、p遺照…是持續數周的、有組織的網絡暴力!是壓垮她的最後一根稻草!甚至是…直接推手!算法怎麼能把責任大頭算在她自己‘情緒管理失當’上?這…這太冰冷了!”
方媛快速調出李雨薇生前社交媒體賬號數據由警方提供,已脫敏)的部分截圖和後台記錄:“看!這是她發布那條所謂‘情緒化言論’之前的動態!全是陽光、美食、分享工作日常!那條引發爭議的動態,隻是和男友吵架後一時委屈!但隨後呢?看看這些!”
屏幕上滾動著觸目驚心的截圖:
海量湧入的、充滿惡毒詛咒和人身攻擊的私信和評論用戶名已被屏蔽,但內容關鍵詞被標紅:去死、作秀、活該、全家xx…)。
她的照片被惡意p圖,配上侮辱性文字在多個群組傳播。
有人扒出她的工作單位和家庭住址,威脅要寄花圈…
她後期發布的動態,從委屈辯解,到恐懼求助,再到最後的絕望沉默…時間線清晰得令人窒息。
“這些…這些在孽鏡台回溯裡隻被簡單歸類為‘負麵評論’!權重加起來才30?而她自己‘情緒低落’的動態反而占了20權重?這算法…它根本不懂!不懂那種被成千上萬人用最惡毒語言淹沒的窒息感!不懂什麼叫社會性死亡!”方媛的聲音帶著哽咽,眼圈發紅。她曾參與過李雨薇案的部分輿情分析,深知其慘烈。
王教授歎了口氣,摘下眼鏡用力揉了揉眉心:“小方,冷靜點。我知道這個案子特殊。但算法是基於規則運行的。‘數據判官’1.2版的因果模型,對‘直接物理傷害’、‘重大財產損失’、‘明確教唆自殺證據’等有形傷害的權重賦值很高。但對於‘精神傷害’、尤其是這種由海量碎片化、匿名化網絡言論構成的‘群體性精神暴力’…我們的識彆模型和傷害量化標準,確實存在巨大缺陷。”
他指著評估報告:“你看,算法識彆到了‘負麵評論’,也給予了‘連帶責任’判定。但它無法理解這種傷害的‘持續性’、‘放大性’和‘毀滅性’。它更無法像人一樣,從那些冰冷的文字背後,感受到足以摧毀一個年輕人求生意誌的滔天惡意。它將李雨薇後續的恐懼、求助和絕望,錯誤地歸因於其自身的‘情緒管理問題’,權重賦值過高。這是模型的局限性。”
“可這結果…對李雨薇太不公平了!對那些施暴者,也太輕描淡寫了!”方媛不甘心。
“所以,係統設置了人工複核通道。”一個沉穩的聲音從身後傳來。林默、蘇晚晴和沈舟不知何時走了過來。顯然,這邊的爭議已經觸發了警報。
林默的目光掃過那份冰冷的評估報告,又看了看方媛調出的那些令人心碎的截圖,眉頭深深皺起。伏羲血脈讓他對“業力”、“因果”有著超乎常人的敏感,他能清晰地感受到這條魂質信息流中蘊含的巨大冤屈、不甘與滔天的怨憤!這股怨憤並非指向某個具體的人,而是指向那片吞噬她的、無形的網絡深淵!算法那65的“主要責任”判定,如同一把冰冷的鎖,將這怨憤死死封住,不得解脫。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林顧問,蘇工,沈董。”王教授連忙起身,神情尷尬,“是我們的工作沒做好。算法模型對新型社會傷害的捕捉和評估能力嚴重不足,導致…”
“模型需要迭代,這不怪你們。”蘇晚晴打斷他,語氣冷靜但帶著凝重。她快步走到主控台前,調出“數據判官”算法1.2的核心邏輯樹和用於評估“精神傷害”的子模塊。“問題很清晰:現有模型對‘網絡暴力’這種新型、複雜、非接觸式、群體性的精神傷害,缺乏有效的‘傷害烈度量化’和‘因果關聯強度’分析手段。它隻能識彆‘有負麵言論’,但無法評估這些言論的‘規模’、‘頻率’、‘針對性’、‘傳播範圍’以及最終對受害者造成的‘精神崩潰閾值突破’。”
她指著李雨薇案例的數據流:“比如,算法識彆到了‘負麵評論’,但它無法理解,在48小時內,超過5000條帶有直接死亡威脅和人格侮辱的私信轟炸,對一個原本情緒低落的年輕女孩意味著什麼。它更無法理解,當她的真實信息被曝光,現實安全感受到威脅時,那種無處可逃的絕望。這些關鍵維度,在現有模型中…是缺失的!”
沈舟看著屏幕上那些惡毒的言論碎片,臉色也很不好看。作為掌控龐大商業帝國的他,深知輿論的威力,也見過不少被網絡風暴摧毀的案例。“這確實是個大漏洞。‘陰司’審判,如果連這種新時代的‘無血之刃’都裁斷不清,何以稱公正?蘇工,技術上能解決嗎?”
“能,但需要時間和大數據支撐。”蘇晚晴快速回答,“需要建立專門的‘網絡社會行為傷害評估模型’。整合社交媒體後台數據脫敏)、網絡輿情傳播動力學、群體心理分析、甚至受害者生前生理指標變化如通過可穿戴設備數據,若有)等多維度信息,構建更精細的‘精神壓力崩潰’量化曲線和因果鏈條。但這需要跨平台合作、海量數據訓練和倫理審核…短期內無法應用於y1124的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