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代號“廣寒”的主控大廳。巨大的環形屏幕占據整麵牆壁,被分割成數十個畫麵:深邃的宇宙背景,布滿環形山的灰白月表,以及最核心的區域——一片被高強度探照燈照亮的月海平原。這裡沒有廣寒宮的瓊樓玉宇,隻有冰冷的金屬、縱橫的管線,以及一座如同鋼鐵巨獸匍匐的基地:廣寒宮2號能源站。
與以往的航天任務不同,此刻大廳裡並沒有彌漫著發射前那種令人窒息的緊張。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沉穩、高效、甚至帶著一絲“日常”感的氛圍。穿著藍色工裝的技術人員坐在各自的操控台前,屏幕上是瀑布般流淌的數據流,偶爾低聲交流著參數調整。主控席上,蘇晚晴一身簡潔的航天工程師製服,目光沉靜地注視著主屏幕。她身邊坐著一位頭發花白、眼神銳利如鷹的老者——嫦娥工程總師,秦海峰院士。
“各單元最後一次自檢完成!‘伐桂者’集群,能源100,通訊鏈路穩定,導航校準完畢!隨時可以激活!”一個年輕的女控製員清脆的聲音在通訊頻道響起。
“收到。”蘇晚晴的聲音平靜無波,“秦總,可以開始了。”
秦海峰院士微微頷首,布滿皺紋的臉上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激動,他對著麥克風,聲音沉穩而有力:“這裡是‘廣寒’主控,‘吳剛伐桂’月麵資源開采作業,第一次全流程自主運行測試,啟動!”
命令下達的瞬間,主屏幕核心畫麵切換。廣寒宮2號基地側麵巨大的閘門無聲滑開,一群形態各異、閃爍著金屬冷光的機器人如同蘇醒的蜂群,有序地“流淌”而出!
它們並非人形,而是根據功能高度特化:
“開山斧”鑽探單元:底盤穩固如磐石,前段搭載著高速旋轉的、鑲嵌著特種陶瓷和金剛石複合材料的鑽頭材料靈感部分源於魯班所對“萬物有靈共振圖”的解析),發出低沉的嗡鳴,輕易刺入堅硬的月壤。
“碎岩臂”破碎與采集單元:擁有多條靈活的多關節機械臂,前端裝備著高頻震蕩破碎錘和自適應抓取器,將鑽探出的月岩塊高效破碎、分揀,送入連接的傳輸帶。
“運桂車”運輸單元:類似小型無人礦車,擁有寬大的履帶和強磁吸附裝置,在低重力環境下也能穩定行駛,將采集的月壤碎石源源不斷運回基地入口。
“煉金爐”氦3提煉單元:位於基地內部核心區,通過高溫加熱與分子篩分技術,從月壤中高效分離出珍貴的氦3同位素,儲存進特製的惰性氣體罐中。其能量回收循環係統設計,隱約帶著“燧人氏”光焰核心的微型化思路。
真正讓大廳裡所有技術人員屏息凝視的,並非這些單體機器人的先進,而是它們之間那令人歎為觀止的協同。
沒有中央控製器事無巨細的指令。每一個機器人,都如同擁有獨立的“意識”,卻又完美融入整體的“韻律”。當一台“開山斧”完成當前鑽孔,它會自動評估周圍地形和月壤成分數據共享自其它機器人傳感器),自主規劃最優路徑滑向下一個點位,同時通過高速數據鏈,將地質信息同步給附近的“碎岩臂”。“碎岩臂”會根據岩石塊大小和硬度,瞬間調整震蕩頻率和抓取力度,確保高效破碎且不損傷關鍵礦物晶體。滿載的“運桂車”會智能避讓行進路線上的其它單元,甚至能在狹窄區域進行微妙的“錯車”動作,將月壤精準卸入基地入口的接收漏鬥。整個過程行雲流水,沒有一絲遲滯或碰撞,如同一場精心編排的機械芭蕾!
全息投影在主控台上方展開,以抽象的能量流和動態連線,實時展示著整個機器人集群的“意識協同”網絡。無數代表信息流的光點在節點機器人)間飛速穿梭、碰撞、融合,形成一張動態變化、高效運轉的“思維之網”。
“這就是…‘吳剛伐桂’算法?”秦海峰院士看著那複雜而優美的協同網絡,聲音帶著一絲震撼。他知道這算法的理論基礎源於天工院伏羲所,但親眼所見其運行效果,遠超預期。
“是的,秦總。”蘇晚晴指向全息模型的核心,“核心是林默顧問提供的伏羲八卦‘關聯’與‘變易’推演框架。我們將其轉化為分布式人工智能的底層邏輯。每個‘伐桂者’都是一個具備基礎環境感知、任務理解和自主決策能力的智能體乾卦:主動),但它們並非孤立。算法在它們之間構建了基於任務目標坤卦:承載)和實時環境狀態坎卦:流動)的強關聯網絡。當一個節點行動或感知變化,其信息會如同漣漪坎水)般在網中擴散,觸發關聯節點的預判與協同調整離火:響應)。更重要的是,加入了‘艮卦’靜止、穩固)的約束模型,確保所有自主決策都在安全邊界和整體任務框架內運行,避免失控。”
她調出一段慢放的特寫:兩台“運桂車”在狹窄的月岩縫隙前“相遇”。幾乎在探測到對方的瞬間,它們的路徑規劃模型就在共享的地形數據中推演出數條可行方案,並通過高速數據鏈進行了微秒級的“協商”,最終一台車微微抬升一側履帶,緊貼岩壁,另一台則精準地以最小轉彎半徑從其預留的空間滑過,整個過程流暢自然。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它們…在‘商量’?”一位年輕工程師忍不住低呼。
“不是人類意義上的商量,”蘇晚晴解釋道,“是算法在分布式環境下,基於共享目標和規則約束,對‘最優解’的瞬時湧現。如同…古老的樵夫吳剛,年複一年伐桂,每一斧落下看似重複,實則都微妙地調整著角度和力度,順應木紋環境),隻為最省力高效地完成那永無止境的工作。我們賦予機器的,是這種基於環境反饋和任務目標的、永不停歇的‘優化本能’。”
大廳裡一片寂靜,隻有儀器運行的輕微嗡鳴和機器人集群在月麵上不知疲倦勞作的全息影像。那影像中,冰冷的鋼鐵在荒蕪的月球表麵高效運作,竟奇異地透出一種近乎“禪意”的專注與恒久感。神話中吳剛伐桂的孤寂身影,在這高度自動化的機械陣列身上,找到了跨越時空的科技回響。
江城,梧桐裡社區活動中心。
巨大的投影幕布前,坐滿了街坊鄰居。大人小孩都仰著頭,津津有味地看著央視直播的“廣寒宮2號”月麵作業實況。主持人激昂的聲音回蕩:
“…觀眾朋友們!這就是我們華夏‘吳剛伐桂’計劃的震撼現場!看!這些智能機器人,如同神話中那位永不停歇的樵夫,正在月宮之上,為我們開采未來能源的希望——氦3!這是地外資源開發史上,自動化、智能化程度的裡程碑!”
“哇!機器人自己會挖礦!還會自己運!跟螞蟻搬家似的!”一個小男孩興奮地指著屏幕上協同作業的“碎岩臂”和“運桂車”。
“這叫高科技!懂不!”旁邊的陳浩得意地抱著胳膊,仿佛那機器人是他設計的,“看見沒?這就叫‘吳剛伐桂’!咱老祖宗的故事,現在讓機器人在月亮上給演活了!”
“耗子哥,那吳剛砍的桂樹呢?月亮上光禿禿的哪有樹啊?”陳小雨故意抬杠。
“笨!”陳浩敲了下妹妹的腦袋,“桂樹就是那月壤!氦3就是那桂樹的精華!砍不完,采不儘!懂了吧?”
王勝神行小哥)也擠在人群裡看直播,送貨間隙跑過來歇口氣。他看著屏幕上那些不知疲倦的機器,下意識地摸了摸自己的腿,喃喃道:“這勁兒…比我能跑多了。不過,它們不用吃飯睡覺,我可得給家裡買米去…”他笑著搖搖頭,又悄悄溜出去繼續跑單了。
活動中心角落,退休的李大爺戴著老花鏡,看得格外認真。他以前是機床廠的老技師。看著屏幕上那些精密協作的機械臂,他忍不住對身邊的老夥計感慨:“老張,你看那機械爪子,多穩當!多靈巧!比我當年廠裡那些‘傻大粗’強到天上去了!這算法…真神了!愣是把一堆鐵疙瘩,弄得跟有商有量的大活人似的!”
廣寒宮主控大廳。
“報告!第一輪氦3粗提煉完成!純度82.7,達到預期目標!儲存罐壓力穩定!”
“報告!‘伐桂者’集群連續運行超過12地球時,無故障,無性能衰減!能源消耗率低於模擬值5!”
“報告!覆蓋區域月壤樣本初步分析,氦3豐度高於預估值!開采效率提升潛力巨大!”
一條條振奮人心的數據彙報傳來。秦海峰院士緊握的拳頭終於緩緩鬆開,臉上露出了如釋重負的笑容。他轉向蘇晚晴,鄭重地伸出手:“蘇總工,伏羲八卦…了不起!‘吳剛伐桂’…名不虛傳!這不僅是技術的勝利,更是我們古老智慧在星辰大海中的偉大新生!我代表嫦娥工程,感謝天工院!感謝你們提供的‘靈魂’!”
蘇晚晴與秦院士用力握手,眼中也難掩激動:“是集體的力量,秦總。是無數航天人、工程師,還有…那些在曆史長河裡仰望明月、留下傳說的先民,共同鑄就了這一刻。”
她的目光投向主屏幕。月麵上,“伐桂者”集群依舊在不知疲倦地工作著。鑽頭旋轉,機械臂揮舞,運輸車穿梭。在它們上方,巨大的“廣寒宮2號”能源站如同沉默的堡壘,其頂部的聚變反應堆預留接口未來將使用氦3燃料)在月球的陽光下閃爍著冷冽的光澤。而在更遠的地球方向,一顆蔚藍的星球靜靜懸浮,萬家燈火如同繁星。
林默站在控製大廳的觀察窗前,並未參與慶祝。他懷中龜甲傳來溫潤而悠遠的脈動。這一次,脈動並非指向昆侖的凶煞,也非泰山的厚重,而是與那38萬公裡之外、月麵上冰冷而高效運轉的機械集群,產生了一種奇妙的共鳴。
在伏羲血脈的感知中,那些由鋼鐵與矽晶構成的“伐桂者”,它們的協同網絡所散發出的、基於規則高效運轉的“秩序場”,竟隱隱與神話中吳剛那專注於一事、永無止境的“神性執念”產生了跨越時空的微弱共振。這共振並非能量,而是一種抽象的、關於“執行”與“不息”的規則韻律。
“原來如此…”林默心中了然,“神話的‘神’,非是移山填海之能,而是將某種專注、規則、乃至執念,烙印於天地間的‘道’。‘吳剛伐桂’,其神髓不在伐木,而在那‘永無止境’的規則本身。而今,這規則,被算法捕捉,賦予機器,於月宮之上…再續前‘緣’。”
他嘴角泛起一絲微不可察的笑意。紫薇在昆侖覬覦上古天機,玄學會在西方散播信仰毒餌。而華夏,正將先祖仰望星空時留下的精神印記,化作開拓星海的現實力量。這無聲的“吳剛伐桂”,這冰冷的機械陣列在月壤上刻下的軌跡,便是對一切陰影最有力的回應——我們的征途,是那浩瀚星辰,而我們的根基,是這傳承不息的智慧與永不言倦的實乾。月宮無桂,然伐桂之誌,薪火相傳,永耀星河。
喜歡科技重鑄天庭請大家收藏:()科技重鑄天庭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