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千凡忙附和道:“是啊!微臣也是百思不得其解。無奈之下,微臣隻得收拾殘兵,並親率中軍展開合圍。也正因如此,微臣是分身乏術,無暇顧及各郡之建設,故而才在月內連續上奏,請求大王輸送人才!”
“原來如此。”李憐雲明白了事情原委,接著問道:“這段時間你不在軍中,大軍群龍無首,不會影響戰事吧?”
夏千凡回道:“大王放心,微臣已於啟程之前,做好了合圍的一切部署。目前形勢都還在我軍掌控之中。”
李憐雲點頭沉吟道:“嗯,你這麼說倒是令本王稍感心安。”接著又話鋒一轉,問道:“不過,此事仍舊疑點重重,你在與他們作戰之時,可曾發現蛛絲馬跡?”
夏千凡沉思片刻後,搖頭道:“微臣愚鈍,尚未發現任何線索,亦未知其中緣由。請大王海涵。”
李憐雲擺了擺手,繼續問道:“那你不妨猜猜看,這當中有何隱情呢?”
“呃······大王,微臣實在是猜不出來。似乎,無論從哪種角度來看,這種事情都不可能發生!”夏千凡絞儘腦汁,依舊不得要領。片刻之後,他又向李憐雲投去期盼的目光,抱拳問道:“不知大王可有高見!?”
李憐雲聽罷,瞬間陷入沉思。良久過後,他才意味深長地說道:“此事撲朔迷離,眼下我等又無任何線索,一時半會恐怕是難窺全豹。不過···目前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哦!?”夏千凡驚詫一聲,急忙抱拳道:“還請大王賜教!”
李憐雲沒有急著解惑,而是緩緩分析道:“你想想看,一個與世隔絕的撮爾土邦,又怎會中原的布陣之法呢?若說他們是突然開蒙了心智,本王是絕對不信的,因為世上不會有如此巧合之事。既然是這樣,那麼真正的原因就隻有一個······”
“哦!微臣明白了!”不等李憐雲說完,夏千凡突然大叫一聲,猜測道:“大王的意思是說,他們背後有高人指點!?”
“正是!”李憐雲點了點頭,接著又撇嘴道:“不過,高人倒不一定算得上,否則,你那兩路先鋒應該早就全軍覆沒了。本王以為,此人頂多算得上是一個粗通兵法之人,排兵布陣雖有章法,卻也稀疏平常,隻是你們事先沒有預料,才會遭致大敗。”
夏千凡頓覺羞愧萬分,忙跪地叩首道:“大王!微臣指揮失當,調度無妨!致使大軍潰敗,天威受挫!懇請大王治罪!”
李憐雲笑道:“勝敗乃兵家常事,你不必如此,好好吸取教訓,來日再戰便是。”
夏千凡立即應道:“大王寬仁!微臣感激不儘!請大王放心,微臣回去那之後一定整肅大軍,攻滅瑪雅,獻俘於京師!”
李憐雲抬手笑道:“嗬嗬,那就好,起來吧。”
“謝大王!”夏千凡如釋重負,忙道謝起身。
李憐雲接著問道:“對了千凡,你們在與瑪雅人作戰之時,沿岸水師可曾發現可疑船隻?”
夏千凡思索片刻後,如實回道:“大王,水師隻發現了瑪雅人的數十條破船,並且均已在戰時被我艦隊擊沉,除此之外,並無其他發現。”
李憐雲不禁皺眉道:“哦?那還真是怪事。究竟是什麼人會在這個時候出現在那裡呢?”
夏千凡不假思索道:“依微臣之見,此人既懂中原兵法,那他肯定是中原人!”
李憐雲擺手道:“那也未必見得。如今塞北、西域諸地已儘歸王化。胡人當中不乏通曉兵法之人,金紮、奈比海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夏千凡不禁疑惑道:“那此人究竟會是誰呢?”
李憐雲來回踱了兩步,歎道:“現在尚不得而知啊!也許是胡人,也許是中原人,也許是一個人,也許是一群人。總之,在攻克匪穴之前,答案是無法揭曉的。”
夏千凡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隨即抱拳道:“既如此,微臣這就趕回新洲,率軍蕩平匪穴。”
李憐雲應道:“嗯,往後數月甚至是數年本王都要著手準備逐鹿中原一事,恐怕無暇抽身東顧,新洲大局還得由你主持。本王隻問你一句,憑你一己之力,能否攻滅瑪雅?”
夏千凡未及思索,立即抱拳回道:“大王!之前失利,多因輕敵所致。這次由微臣親自領兵,大王隻管放心!微臣向您保證,不出半月,一定攻克米拉多,活捉匪首帕庫!”
“嗯!這才是我北燕臨東侯該有的氣勢嘛!”李憐雲笑讚一聲,接著說道:“這樣吧,為保你能全力指揮作戰,春考結束之後,本王會即刻下令,命奉常擇三百賢才派往新洲,支援各地建設。另外,本王還會派丞相白裡蘇一同前往,坐鎮月餘,統籌調度,以助你一臂之力。望你能儘快肅清殘敵,揭開謎底!”
“啊!那真是太好了!白丞相運籌帷幄,調度有方!有他坐鎮,又有三百才子相助,微臣就可以騰出手來啦!”夏千凡激動萬分,忙叩首謝道:“微臣叩謝大王天恩!請大王放心!微臣一定不辱使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嗯。”李憐雲聽罷,稍覺心安,他點頭應了一聲,隨即跨上白芳,說道:“那本王就先回京了,你也趕快返回新洲前線指揮作戰吧,以防遲而生變。”
夏千凡聞言,立即率一眾滄龍軍將士叩首跪送:“遵命!微臣恭送大王回京!”
隨後,李憐雲和眾女便在眾將士的跪呼聲中踏上了回京之路。
與此同時,胡亥等人也在返回鹹陽的途中矯詔賜死了公子扶蘇,並派人將蒙毅擒拿秘密押解到了代郡。
回到鹹陽之後,胡亥很快就將嬴政的死訊布告天下,同時為嬴政舉行了盛大的葬禮。
一時之間,秦國是朝野震動。很多嬴政和公子扶蘇的心腹重臣對嬴政的死因都心存疑惑,認為是胡亥、趙高等人暗中所為。
但胡亥和趙高他們行事詭秘,這些嬴政和公子扶蘇的心腹重臣苦於沒有任何證據,所以並沒有在此時站出來反對或質疑。
得益於此,在將嬴政安葬於驪山皇陵之後,胡亥很快就在趙高和李斯等勢力的共同推舉之下,順利登上了他夢寐以求的皇帝寶座,是為秦二世。
這些消息晝夜之間就傳到了北燕,北燕朝中許多主戰派的大臣都認為出兵滅秦時機已到,他們個個是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僅在數日之內便多次聯名上奏,請求李憐雲發兵攻秦。
但是,對於這些大臣請戰的奏章,李憐雲卻是一一按下,未作批示,因為,他心裡非常清楚,真正的滅秦時機並未到來。
而李憐雲的這一舉動,也使得這些主戰派的大臣們愈發的忐忑和急躁,生怕錯過了滅秦的大好機會。趁著每日朝會結束的間隙,他們互相商定,準備擇一日大朝的機會,一起上奏,力諫李憐雲揮師南下攻秦。
不過,這些主戰派的大臣們雖然是急不可待,但最為著急的卻並不是他們,而是另有其人,這個人就是蘇藝。
自從來到柳城之後,蘇藝無時無刻不想著替嬴政報仇,本來她以為李憐雲很快就會做出決斷,所以就沒有主動提及此事。可是左等右等都不見李憐雲有所表態,心中便日漸焦躁。
是日深夜,當蘇藝得知李憐雲又一次按下大臣們請戰的奏章後,她變得更加坐臥不安,心急如焚。思前想後,她終於按耐不住,決心親自前往寢宮,找李憐雲當麵傾訴。
打定主意之後,蘇藝便立即動身,獨自前往寢宮。可到了寢宮後,她卻從衛兵口中得知李憐雲尚未回宮安寢,此刻仍在禦書房批閱奏章。於是,她又匆匆趕往了禦書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