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府。
李璉科舉中了進士以後,便輾轉於雲川兩地近五年,終於在景和八年的春天進入了黔貴地界。
郭嘯風此人是李瑜為弟弟,特意挑選許久的護衛,能文能武隻可惜是下九流劊子手出身。
沒有科舉考試的資格又不想乾祖業,便也隻能另謀出路,若是換了彆人可能多少覺得晦氣。
好在李瑜才不管這些,隻要有本事護好他小老弟就比啥都強。
正因為讀過書,所以郭嘯風明白這是西南一帶最難啃的骨頭,而且稍不注意就會引發政變。
“大人,黔貴的漢官、土司、流民、駐軍、漢民之間關係微妙,咱們萬事都需三思而後行。”
還好黔西那邊的話他們都聽得懂,到了黔東南恐怕就得請通事。
古代的翻譯被稱為通事。
新朝之前的黔貴一帶,向來是沒有統一政權的。
幾乎都是由各地的土司管理,直到新朝初年太祖時期,才有了貴州承宣布政使司這個說法。
後來新朝的太宗皇帝與他的臣子們,通過推行了流官製度和改土歸流,實現了對貴州的直接行政管轄。
貴州布政使司下設八府四州。
八府分彆是貴陽府、思州府、思南府、鎮遠府、石阡府、銅仁府、黎平府、都勻府。
四州則是定番州、廣順州、開州、貴定州。
軍事上則設立貴州都司,下轄二十餘衛所。
經濟上自然是以傳統的農耕為主,至於財政上嘛……則長期依賴鄰省協濟。
大雍全盤接收了前朝的努力,軍事上自然是實現了全麵統治的。
隻是黔貴群山座座,哪怕是官道也是十八彎。
“停停停,我還是騎馬罷。”
李璉覺得在這麼坐下去,這官轎遲早得把他顛死在這裡。
換了馬,李璉摸了摸懷裡的狀紙。
這是來自黎平府永從縣的,是位侗民跨越千山萬水,走爛了雙足,還挨了一頓板子才送到他手裡的……
薄薄的紙張,重逾千鈞!
永從縣知縣趙元禮,這個兩榜進士出身的七品正印官,出身江南吉安府的進士之鄉。
居然為了搶奪侗寨的幾片薄田,串通本縣衛所的千戶,將寨中的寨主構陷為積年盜首。
大雍建國以來,從前本來就沒什麼精力管黔貴這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