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數據和分析結果讓朱有建及在場眾人備受振奮。
他們深知,眼前的軌車不僅是一款交通工具,更是一款潛力巨大的高科技產品。
其設計與製造標準遠超傳統馬車,實現了從畜力、人力到燃料驅動的轉變。
而這僅僅是開始,隨著燃料熱力的不斷提升,軌車的運行效率還將進一步提高。
五、為全麵測試軌車性能,實驗距離需延長至五百裡。
在這樣的長距離測試中,風阻推進係統將全麵啟用,備用蒸汽輪機也將投入使用。
初步估算,軌車速度有望達到每時辰一千五百裡,但該速度能否長時間穩定保持,目前尚缺乏足夠實驗數據支撐。
這既是對軌車性能的極限挑戰,也是對未來交通速度的大膽預估。
朱有建認為,當前應優先保障運輸安全,畢竟鋼材強度仍有提升空間,若一味追求速度提升,可能導致車體無法承受。
對此,魯總監認真記錄,表示回去後會告誡衛匠保持清醒,切勿因得意忘形而弄巧成拙。
六、承載能力的測試也得在五百裡距離的實驗中同步進行。
根據軌車工坊的靜止載重數據,單節車廂的最大載重量能達到自重的三倍。
眼下每節車廂自重三百石,照此算來,最多能裝九百石貨物。
機車的分量就重多了,自重一千二百石——
這是因為耐火層用了瓷膛、陶磚,外麵還包著鑄鐵箱體,再裹上一尺厚的耐火泥和鑄鉛合料,光這些“防護甲”就占了不少分量。
不過輪機轉軸等關鍵部件用了鋼混鋁材,總算輕了些。
為了再給機車“減重”,魯總監已經讓軌車工坊做水牆冷卻實驗,要是成了,鑄鋼部件能換成更輕的材料,機車重量有望降到八百石左右。
重工那邊也覺得這法子靠譜,實驗工坊正在搭建,工匠們也接到調令,很快就能動手試。
七、機車和車廂之間用的是墨家傳下來的公輸扣,這榫扣設計得極巧,越受拉力咬得越緊,跑起來絕不會鬆脫。
它分三層結構,解鎖時得三人手動配合才能打開,既保證了運行時的安全,拆修起來也方便。
朱有建點頭讚成:
“這設計好。
將來軌車要通到西域、大食,保不齊有人想搞破壞,榫扣複雜點,能防著些。”
魯總監補充道:
“不如再加一節保衛車廂,裝上組炮和連珠銃,遠程就能對付圖謀不軌的人,十幾個人就能守住,提前製止危險。”
這法子簡單實用,很快就定了下來。
八、轉向輪用了四層簧片榫結構,能靈活調整零到五十度的角度。
但軌車的爬坡本事還沒摸透,工坊測試顯示,遇上三十度坡,速度會慢上一成。
魯總監琢磨著:
“可以提前開備用蒸汽輪機,多給點動力助爬,等爬完坡再關掉。
具體效果得試過才知道,到時候再定標準。”
九、道床結構體的表現同樣讓人放心。
沉壓測試裡穩如泰山,減震層像厚實的棉墊般化解著震動,覆麵層更是完好無損,連細微的裂紋都沒出現。
限製方槽也牢牢鎖住了各部件,整個道床就像長在地裡的磐石,穩穩托住軌車的高速運行——
這設計和施工,確實經得起考驗。
這些密密麻麻的實驗數據和分析,把軌車的速度、載重、製動、連接、轉向乃至道床穩固性都剖解得明明白白;
既給出了亮眼的成績,也指明了能繼續打磨的地方。
這場試驗,不光是一次成功的驗證,更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未來交通的大門。
彆看朱有建剛才還能插上幾句嘴,其實聽到第四條分析時,已經徹底懵了,眼睛瞪得像銅鈴,臉上寫滿了“不敢相信”。
他在心裡瘋狂呐喊:
“你們是真有本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