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有建聽完韓讚周和魯總監的軌道鋪設方案,當場點頭認可。
尤其對預留三丈高度的設計頗為讚同:
“這高度好,地麵通道不受影響,將來就算有汽車之類的新物件跑起來,三丈高也夠用;
河道上的內河船,也能順順當當從橋下過。”
至於造價,他也覺得合理——
混凝土原料多是伴生礦,澱粉成本不高,雜鐵放著也是鏽化,拿來用正好物儘其用。
話鋒一轉,他忽然想起高處作業的風險,趕緊叮囑:
“高空施工可得注意安全,安全繩怎麼係、安全帽怎麼戴,還有安全鞋、手套這些,都得讓工人用起來,保命的東西不能馬虎。”
魯總監笑著應道:
“聖上放心,皇莊工坊早在用墨家傳下來的安全網和配套工裝了。”
他解釋道,那安全網是活扣繩結做的,工人四肢套進去,脅下四個結各牽一根繩,用榫扣固定在梁架上,就算腳滑也掉不下去;
安全帽叫“公輸冠”,裡麵是魚鱗狀簧片,外頭纏藤條,能防碰撞,還能護著頸椎不受傷,用著也方便。
朱有建聽得暗自咋舌,心裡直犯嘀咕:
“墨家公輸班難不成真是從未來穿過去的?
這安全網比後世的安全繩考慮得還細,安全帽連頸椎都護到了……
難道先秦才是真·高科技時代?
後世反倒退化了,直到西方工業革命才慢慢撿起來?
說不準‘文藝複興’叫‘科技複興’更合適。”
越想越覺得不可思議,他忽然意識到,大明的科技或許正站在一個特殊的節點上,而墨家的智慧,正是推著往前走的重要力量。
或許不會比西方慢多少,畢竟我們是恢複科技,而它們沒有方向,需要摸索前進。
他定了定神,又問:
“要是軌車在橋上側翻,豈不是要掉下去?
到時候救援都難,有沒有防備的法子?”
徐衛匠立刻接話:
“這問題一開始就考慮到了。
機車和車廂的鋼輪間距處,都裝了防傾斜輔助輪。
一旦傾斜到臨界點,輔助輪會自動彈出來修正;
要是修正不過來,就會伸出支撐架,同時發出尖銳的鏑聲,一裡地內都能吵醒人,提醒控製人員趕緊關汽停車檢查。
第二節車廂帶龍門架,能處理簡單故障;
要是軌床出了問題,還能斷開故障段車廂,讓尾端機車拉回總站報修。”
朱有建聽得目瞪口呆,思考著:
“你們這都搞出什麼黑科技了?
連防側翻裝置都想得這麼周全!”
他本以為這問題能難住眾人,沒想到方案早已現成。
徐衛匠又補充:
“車廂裡還預留了些道床預製件,隻要道床沒出現應力損壞,緊急情況下能維修更換,基本營運不會受影響。”
朱有建這才徹底放下心來,看著眼前這群工匠,隻覺得大明的科技之路,果然藏著數不清的驚喜。
朱有建本想再出些難題,見眾人應對得從容不迫,便又拋出一問:
“要是軌道上有阻擋物,或是鋼軌上卡了東西,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