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城的毀滅,成了壓垮女真信心的又一根稻草。
這座後金崛起前遼州最大、最堅固的都司府城,城牆是用糯米汁混合砂石夯築的,曾被視為“固若金湯”。
可在一枚巨型炮彈落下後,堅固的城牆像被巨人踹了一腳,從中間斷裂垮塌,磚石滾落的煙塵遮天蔽日。
相較於鞍山城被轟成碎石圈的慘狀,遼陽的城牆隻是垮塌而非粉碎,算是“表現好一點”,但城內的景象可想而知。
方正化站在軌道車上,透過遠望筒看了一眼垮塌的城門,連入城探查的念頭都沒有——
沒必要了,這座城已經死了。
張序和跟著“快應隊”路過遼陽廢墟時,忍不住捂住了鼻子。
空氣中彌漫著和之前四座城寨一樣的焦糊味,城牆上的裂痕裡還嵌著未燃儘的木屑。
他忽然明白“簡單、粗暴”背後的含義:
不需要攻城器械,不需要陣前叫罵,甚至不需要見到敵人,隻消一炮,一座城就沒了。
這種戰爭,快得讓人來不及恐懼,卻在心底留下更深的寒意。
而此時的多鐸還在威寧堡誓師,他拔出腰間的彎刀指向朝鮮方向,慷慨激昂地宣稱要“踏平漢城,生擒叛逆”。
他不知道,“快應隊”補充完彈藥的炮口,已經緩緩轉向了遼東南,下一個目標,就是他大軍必經的西平堡。
那場他寄予厚望的“征朝之戰”,或許連朝鮮的影子都沒見到,就要先在遼西的曠野上,撞上大明火器的鋒芒。
遊擊軍在前方開路,肅清沿途的小城小堡,戰士們個個興奮得滿臉通紅——
他們從未想過,攻城掠地竟能如此輕鬆。
那三丈長的大炮能拆成幾截,用戰馬一拉就能走,到了城下再重新組裝,炮口一抬就能轟開城門。
最初為了爭誰先開炮,六支隊伍還搞起了抓鬮,可偏偏有人運氣“爆棚”,二十二座小城堡打下來,前十二座愣是一次沒抓到鬮,急得直跺腳。
為了“和諧”,各隊的太監頭領緊急磋商:
“彆抓鬮了,輪流來!”
但很快又加了條規矩,
“每隊每城最多打三炮”——
畢竟聽說這炮彈造價金貴,
“小城兩顆就夠轟塌城牆,第三枚算鞏固戰果,可不能浪費!”
這些三丈長的火炮,原是補給船的防禦炮。
方正化見遼東遊擊軍缺攻城利器,大手一揮就拆了六門下來,六千遊擊軍正好分成六隊,一隊一門“專屬火炮”,彆提多神氣了。
補給船船長對此半點不反對,反倒摩拳擦掌想去戰場湊個熱鬨:
“船上炮多著呢,少六門不礙事!
真有不長眼的敵人來,剩下的平射炮照樣能教他們做鬼!”
他早把連雲島當成了臨時倉庫,島上堆滿了預製道床和棱堡構件;
補給船一趟趟運來物資,嫌登岸費人力,乾脆直接堆在島上,反正軌道車很快就會沿著新鋪的軌道來運走。
更方便的是,大明已有了拉索大橋技術。
連雲島離海岸不過半裡地,工匠們正忙著架橋,橋墩剛立起來,鋼索一拉,橋麵鋪好就能過人過車。
“這要是覺華島就費勁了。”
有工匠閒聊,
“離海岸太遠,下橋墩都不劃算,還是連雲島方便。”
此刻的遊擊軍正圍著剛轟開的城堡歡呼。
一門大炮剛打完兩發,城牆就塌了個大口子,第三發炮彈“轟”地炸在城裡,驚得殘敵四散奔逃。
戰士們衝進城時,還不忘念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