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爾袞又令屬下收拾出一座閒置的大君宅邸賜給他,朱漆大門,雕花梁柱,遠比他在舍下府的破屋氣派。
李佲更是感恩戴德,連夜將多年積攢的家財悉數拿出,換成金銀綢緞,分贈給大金重臣。
一眾權貴收了禮,都笑著點頭:
“這朝鮮庶子倒是懂規矩,會做事!”
李佲站在一旁,臉上堆著謙卑的笑,眼底卻終於有了一絲暖意——
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被人這般“看重”,也是第一次有大官稱讚他,不禁眼圈紅了。
多爾袞在軍帳中鋪開地圖,洪承疇的手指沿著朝鮮海岸線劃過:
“大王,可將女真、漢人、朝鮮兵員混編列隊,再派‘夜不收’偵察兵)晝夜探查。”
他指尖重重落在倭島位置,
“清國軍隊遠道而來必無海船,若他們入境朝鮮,我等便撤往倭島,沿海岸伐木造排盾,足以暫避鋒芒。”
多爾袞頷首應允,帳外的風卷著雪粒打在氈簾上,他望著帳內搖曳的燭火,將這步步為營的計策記在心裡。
此時阿山已率軍在倭島盤踞兩月。
雖然上次與毛利家和解了,阿山本也沒有想登錄毛利家範圍,但是很巧的是,居然發現運載銀礦的船隻,阿山是武人,不代表不認識銀礦啊,於是直接給攔截住,順藤摸瓜入了吉川宏家。
吉川宏家是織田信秀時代勘礦家族,專門負責勘礦采礦。
織田信秀將銀礦區域劃給他家族,並不是這片區域就屬於吉川宏家了,而是作為他家族聚集所在。
說起來倭島經過幾百年“遣唐使”,對於中原的學習算是獲得了大唐精髓——
我見故名!
於是起名講究一個直觀,什麼“井邊”“山口”“川下”直接就知道是哪的人,在荒野發現銀礦了,該叫啥?
吉川宏家就上報:
荒銀山!
織田信秀自詡文化人,你們那名字沒文化,見銀就該叫——
石現銀,現與見是通假字,石頭裡發現銀礦,所以該叫——
石見銀山!
石見銀山是織田信秀上台以後發現的,發現以後就開始秘密開采,為織田信家族在倭島的戰國時代崛起,奠定了經濟基礎,從而令他的兒子織田信長成為戰國影響力最大的大名。
阿山於戰略上輕視倭人,在戰役中重視銀礦,吉川宏家族自此成為礦奴。
毛利家對此心知肚明,卻無可奈何,隻能助紂為虐,充當打手。
阿山對此也是可有可無,真心看不上他們,但是有人幫忙也是好事,於是倭國結束了六十年的戰國烽煙,再次於倭南燃燒起來。
毛利家族自然是欣喜的,很快就將勢力遍布山陰道,恢複了戰國時代最巔峰版圖。
毛利家大名乾脆將毛利小次元提拔成家督,全麵與大金統帥阿山對接。
阿山決定將毛利家培養成打手,負責對倭奴四島征戰,嫌棄這麼小的地方,起了那麼多亂七八糟名字,認為還是七道名稱比較好,聽起來直觀。
南海道既然是與紅毛番人交易所在,就先不占領,但是西海道必須屬於我大金;
朝鮮人在那裡耀武耀威、頤指氣使,儼然就是以主人自居,於豐臣秀吉時代被壓迫的越屈辱,就會在西海道越趾高氣昂。
所以,每隔幾日,便有滿載財物與俘虜的海船駛向皮島。
島上的明軍哨卡早已備好交接清單,一邊清點被捆綁的倭人,一邊將成箱的絲綢、瓷器、茶葉搬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