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應隊的戰士們在奧廖克明斯克棱堡裡轉了一圈,摸著厚實的石牆、看著裝滿糧食的糧倉,越看越滿意:
“這城堡結實又囤貨,正好當咱們的補給點!”
當下拍板抓鬮留一百人在這兒——
嘴上美其名曰“守堡收集資源”,被選中的人卻滿臉苦相,直呼自己是“倒黴蛋”:
畢竟這意味著他們不僅沒機會去探“狗國”,還得守著城堡等後續隊伍;
往後指不定還有更多哥薩克城堡要占,“新倒黴蛋”隻會多不會少。
有了第一次取堡的經驗,後麵拿下雅庫茨克、日甘斯克兩座棱堡就簡單多了。
拿下第一座城時,他們摸不清裡頭的人數,足足用了聲東擊西、煙霧擾敵等六個計謀,才算穩妥;
如今摸清了底細——
這類冰原棱堡裡壓根沒多少守軍,最多不過五百人,便索性省去了麻煩:
夜裡直接摸進城,用布條裹住刀鞘防聲響,把睡夢中的哥薩克人悄無聲息地拖出來丟到冰原上,連“仁慈煤”和小火藥包都懶得用,省得浪費物資。
不過在找下一座城堡的事上,隊伍裡卻起了點小分歧。
原林有德帶的那批戰士覺得,哥薩克建堡離不開水,肯定愛選河邊,順著勒拿河往下找準沒錯;
劉二逄手下的人卻覺得沒必要這麼費勁,拍著大腿說:
“冰原上到處是雪,白花花一片,哪分得清哪是河哪是地?”
說著便提議,直接把隊伍分成二十隊,每隊帶足乾糧和信號彈,撒開膀子往不同方向“莽”,總能撞上新的城堡。
沒成想鄂霍次克棱堡還真沒建在河邊——
它孤零零立在廟屯海的北岸,受洋流影響,這裡的空氣比冰原濕潤不少,連風都沒那麼刺骨;
更巧的是,棱堡背靠一片山穀,北邊的寒流被身後的高原擋住,地麵隻結了層薄霜,壓根看不到冰原的影子,甚至能在牆角看到幾株耐寒的野草。
快應隊有兩支隊伍先找到了這兒,一看這靠海的地勢,眼睛都亮了:
“這地方能搞個沽口!
以後大明海師往北來,正好在這兒歇腳補給,不用再繞遠路!”
想法是不錯,可前提是城堡得姓“明”——
至於原本守堡的哥薩克人,在他們眼裡,自然是該消失的“障礙”,沒什麼好猶豫的。
說起來,快應隊的思路和方正化完全不一樣:
方正化見了陌生城堡,還會先派人摸底細,琢磨是哪股勢力的,等確認是羅斯帝國的哥薩克才動手;
快應隊卻簡單直接——
隻要城牆上沒掛大明的旗幟,不是大明的城堡,裡頭的人就都是敵人。
至於對方屬於什麼勢力、是什麼族群,他們壓根懶得管,要的隻是能當補給點的城堡,以及腳下能劃進大明疆域的土地,其他的都不重要。
也難怪快應隊的人覺得這仗打得舒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