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他們的設想,這樣的結構能在海上造出“巨無霸”船,大得像座移動的小海島,甚至能在甲板上鋪上厚厚的肥沃土壤,種上糧食蔬菜,打造出一片能漂在海上的可移動陸地。
這想法聽著瘋狂,卻得到了研究院物理科、材料科、木工科各科的一致認可,連最挑剔的老匠人都覺得可行度很高——
若是將來陸地上真被活僵占了,沒法生存,這種巨船就能成為大明的退路,載著人在海上繼續過日子。
這個造巨船的計劃並沒瞞著人,工坊裡的工匠幾乎人人知曉,可朱有建卻半點不知情,他眼下的注意力全放在了陸地防禦上:
正催著工坊把原本抵禦刀劍的木質排盾,改成更堅固的鋁鋼材質,好應對活僵的蠻力衝撞。
其實朱有建最初是希望研究出更輕便的鋁合金,用來做盔甲和盾牌,可最後工匠們反複試驗,出來的成果卻有點“偏門”——
成了鋁和鋼按比例熔合的鋁鋼。
沒成想這鋁鋼的性能意外得好:
比純鋼輕便一半,卻比純鋁堅韌三倍,延展性還強,能敲打成各種複雜形狀。
韓讚周已經試著把它用在河流的橋梁建造上,用鋁鋼做的橋梁支架,既不用像混凝土那樣沉重,也不用像純鋼那樣費銀子,據說和石材、木材的適配度都很高;
他還覺得這不夠,又拉著材料科的人提議:
“不如多試試銅和鋁、鐵和錫的組合,說不定能在強度上再搞出些新花樣!”
針對鋁鋼排盾的改進,研究院物理科又提出了新想法:
他們照著水波的形狀,設計出“波浪疊”結構,認為這種凹凸起伏的造型,能把活僵的衝擊力分散到盾牌各處,防禦效果會比平板盾好上不少。
眼下相關的防禦實驗已經在推進中——
工匠們用沙袋模擬活僵的撞擊力,反複測試不同波浪弧度的盾牌,記錄下每一次的抗衝擊數據。
朱有建剛聽說物理科“波浪疊結構”的想法時,當場就被這些大佬的腦回路驚到了——
好好的平板盾,怎麼就想到往波浪形上琢磨?
可仔細一琢磨又覺得極有道理:
波浪形能分散衝擊力不說,要是實驗成功,這種板子還能像扇子似的輕鬆折疊,行軍時往馬背上一裹就行,可比傳統排盾扛著走方便太多了。
果然沒讓人失望,物理科研究室對著波浪弧度、板材厚度反複調試,最後真造出了“簧片結構波浪板”。
這板子看著薄,內裡藏著細密的金屬簧片,既能像手風琴那樣折疊,又能拉成好幾米寬的長板,實際測試效果更是出人意料的出色:
步兵的刀砍斧劈落在上麵,連個劃痕都留不下,能直接免疫常規物理攻擊;
就算麵對加農炮、平射炮的彈體,炮彈撞上去也會被波浪弧度卸去力道,防禦效果遠超傳統排盾。
按物理科的理論推算,要是把多層簧片結構波浪板疊加起來,一層卸力一層抗衝擊,甚至能頂住殲城炮的攻擊。
不過具體需要疊多少層,目前還沒法真刀真槍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