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水霧特彆輕,飄在空中落不下來,再加上底下還有新的熱氣繼續往上推,就被穩穩留在了天上,攢得多了,就形成了咱們看到的雲。”
最後他還補充了雲的顏色原理,免得有人好奇追問:
“雲看著有白有紅,不是它本身帶顏色,是和含水量、陽光折射有關。
咱們平時見的白雲,含水量少,水霧細,陽光照過來能輕鬆透過去,折射出來的顏色不明顯,看著就是白的;
而夕陽西下或太陽剛升起來時的紅霞,是因為那時候溫度低,水汽凝結得更密,能折射更多光線,其中紅色在所有顏色裡最顯眼,所以咱們一眼看到的是紅色——
其實橙色、黃色也在,隻是沒紅色亮,咱們分辨不出來而已。”
朱有建沒停,接著解答大家心裡藏著的疑問:
“那為什麼會有鉛雲呢?
咱們都知道,鉛雲一出來,十有八九要下雨。
它之所以是深灰色,核心原因就是含水量極高,而且水霧已經變成了小水滴,體積比白雲裡的水霧大好幾倍——
這麼厚的含水層,陽光的折射根本穿不透,之前說的紅色、黃色光線全被擋住了,一點都傳不到地麵,所以咱們看到的就是暗沉的深色,看著沉甸甸像鉛塊一樣,就叫它鉛雲。”
怕有人還是沒懂,他又舉了個生活裡的例子幫忙理解:
“這就像水潭,水淺的時候,陽光能照到潭底,看著清亮;
水一深,陽光就難透到底下,沒有光線的地方自然就呈現暗色。
鉛雲的道理和這一模一樣——
都是因為‘光透不過去’,才看著黑乎乎的。”
最後,朱有建又補充了一點關於日月的基礎常識,怕有人對天地運行存著疑惑:
“咱們白天能看見光亮,是因為日星自己會發光發熱,光線照到地上;
到了夜晚天暗下來,不是日星不見了,是坤星自轉,把咱們所在的這麵轉到了背對日星的另一邊,沒了陽光照射。
至於夜晚能看到的月亮,它自己不會發光——
咱們看到的月白色、偶爾偏黃的顏色,其實是月亮把太陽光反射到了坤星上,那顏色也是它表麵土壤、岩石的本色。
有時候月亮會泛淺紅色,那不是月亮本身變了色,是和咱們居住的‘坤星’周圍的大氣有關,這裡麵涉及坤星大氣折射的天文知識,今天先不展開說,以後有機會再細講。”
講完日月,朱有建立刻把話題拉回雨雲,專門解答了之前高起潛提的疑惑——
“山西上空有厚重鉛雲,卻遲遲不下雨”:
“要搞懂這事,得先明白‘乾旱地區’的狀態——
長時間不下雨,土地會失去水分、變得乾裂乾燥,河塘也會乾枯斷流,這時空氣中的‘燥氣’會變得特彆重,還會不斷向上飄,像一層看不見的‘乾殼’罩在天上。”
他進一步拆解其中原理,說得更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