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人跑到廟裡打秋風,結果一點好處也沒撈到,氣呼呼的就走了。
我也很生氣,對師父說:“他們也太欺負人了,廟裡的香客都是衝著師父來的,跟他們有啥關係?這些見利忘義的小人!”
師父倒還好,笑嗬嗬地跟我說:“我早就說過,咱們應該低調,不然就容易惹來麻煩。你瞧瞧,現在麻煩就來啦。”
我自責道:“對不起師父,是我錯了,如果我不多管閒事,就不會惹這些麻煩。”
師父擺擺手,歎息道:“不怪你,正所謂小人固無知,唯以利為視。君子固不欺,見得還思義。思義不願死,見利或忘生。二者之所起,平之與不平。”
師父所說的幾句話,是北宋易學大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詩,名為《思義吟》。
邵雍字堯夫,號安樂先生,去世後宋哲宗賜諡號“康節”。
提到這個名字,很多人並不陌生,相傳《梅花易數》就是邵雍先生所著。
這首詩的意思,說的是:小人本就無知,他們眼裡隻有利益。君子卻堅守誠信,看到利益時,會先思考是否合乎道義。
在思考道義時,君子不願輕易犧牲。但在麵對利益時,小人卻可能忘乎所以,甚至不顧生命。
這兩者之間的差彆,源於他們內心的公平與不公平。
隻不過,當時這些話我還聽不太懂,有些懊悔地說:“可是咱們廟裡壓根就沒有那麼多錢,拿不出給他們的保護費,如果再斷了香火,日子怎麼過啊……”
師父敲了敲桌子:“怕什麼,先前咱們還存了一些糧,餓不死。至於那些來敲竹杠的,一個子也休想拿到!”
師父的脾氣一向很倔強,轉過天他就貼出公告,說廟裡修繕期間,暫停對外開放,任何人一律不接待。
這讓很多人都懵了,因為先前修廟的時候,也都一直對外開放。
所以一時間議論紛紛,過了幾天鎮上就有領導來了,問師父到底是怎麼回事。
領導來了,總是要見麵的,師父就實話實說,把有人來敲竹杠的事情說了出來。
但領導也沒說啥,隻是安慰師父,說三聖廟以前確實是歸村上的,所以也不好過多乾涉,但師父在這裡好幾年了,廟也維護的不錯,雙方說的都有道理。
這些話就等於是和稀泥,說來說去,也隻能調解。
不過畢竟領導出麵了,鐘騰青也就坡下驢鬆了口,說是暫時先不要錢了,等以後再說。
這也屬於是,他給自己一個台階。
師父說的更直接,他說這老家夥,其實就是為了讓我們攢攢錢,等我們錢包鼓起來了,他再來敲詐!
但不管怎麼說,這次危機總算是度過了,師父也不好一直關著門,於是重新打開廟門,接待八方香客。
這期間,鐘騰青可能是想緩和一下關係,還喊師父去喝酒,但師父沒搭理他。
結果鐘騰青直接把酒肉拎廟裡來了,把師父氣的不行,全都給扔出了大門外。
後來過了一段時間,春節的時候,那個鐘騰青又來了,說是很多年沒辦社火了,讓廟裡拿些錢出來,張羅一場。
社火是我們那邊比較特色的民俗,大概跟南方的遊神祭祀差不多,還有一些舞龍、踩高蹺之類的表演,但一直都是各個村和地方出錢的。
這鐘騰青,卻把主意打到了廟裡,想讓師父掏這筆錢。
師父也沒搭理他,結果兩個人又是不歡而散,社火也沒辦成。
其實按著鐘騰青的想法,他是打算把師父趕走,但現在師父也算有些名望,如果真把師父趕走,鎮上也有很多人不同意,因為那樣的話,廟就又沒人管了,所以雙方一時僵持在這。
我也是不大同意師父把錢都拿出來修廟,畢竟在鐘騰青眼裡,這個廟的歸屬權是他的。
如果有一天,我們真的被擠兌走了,待不下去了,那師父的一番心血,豈不是白白浪費?
現在為廟裡花的這麼多錢,又有什麼意義呢?
師父卻不以為然,他對我說,修廟是為神靈做的,是為祖師爺做的,是為了自己的信仰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