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萬說的倒是沒毛病,西安這地方確實如此,有個說法,說是在西安地下的居民,比在地上的居民都多。
畢竟老百姓挖井都能挖出兵馬俑的地方,那可不是浪得虛名。
說到兵馬俑,來西安一個多月了,還沒時間去看,博物館也沒時間去,所有的時間都奉獻給了食堂檔口。
不過說來也巧,今天恰好是參觀日,學校組織我們去兵馬俑博物館參觀學習。
所以早上買菜回來,我跟著一起準備早餐,摘菜洗菜,等過了飯口之後,就收拾了一下準備前往參觀兵馬俑。
我心裡是挺高興的,兵馬俑可是世界第八大奇跡,以前隻在曆史書上看過,這次要親身體驗了。
不過兵馬俑的博物館不在市區裡,而是在臨潼那邊,距離有點遠,我們坐上了大巴車,用了一個小時左右才到達。
到了地方之後,我們排隊進入,首先去的是一號坑。
這個博物館,就是在兵馬俑陪葬坑遺址上建立的,主要參觀點包括秦兵馬俑一、二、三號坑。
而且主要是看一號坑,因為這裡展出的兵馬俑最多,也是最大的軍陣。
進入遺址,撲麵而來的不是想象中的肅殺之氣,而是一種令人心悸的靜穆。
一號坑的拱形大棚下,上千尊兵馬俑如秦軍方陣般嚴陣以待。
相信每一個到過現場的人,看到這一幕都會深受震撼。
這些兵俑發絲纖毫畢現,鎧甲鱗片層層疊疊,連鞋底針腳都清晰可辨。
講解的老師說,這些陶俑最初是通體彩繪,朱砂的衣袍、石青的甲片、藤黃的絲絛,但在出土瞬間與氧氣相遇,快則十幾秒,慢則幾分鐘,就紛紛褪色,化作了曆史長河中轉瞬即逝的彩虹。
老師還說,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秦陵地宮“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用夜明珠作日月星辰。
如今,考古探測證實地宮確實存在強烈汞異常,那些璀璨的星河或許仍在黑暗中流淌。
但因為種種緣故,秦陵地宮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應該都不可能挖掘。
聽著講解,我站在兵馬俑的封土堆前眺望,遠處的驪山如蒼龍蜿蜒,耳畔仿佛傳來了金戈鐵馬。
有人說,秦始皇是暴君。
有人說,兵馬俑就是暴君的殉葬品。
還有人說,那每一個兵俑其實都是用真人做出來的。
這個謠言恐怕至今都還在流傳,說的是給活生生的人穿上盔甲,全身糊上泥巴,然後丟進大火裡燒成陶俑。
但實際上,到了現場你就會看見,那一個個兵俑裡麵壓根就是空心的,根本就不是什麼活人。
王健看的最仔細,也很是感慨,他說這兵馬俑絕不是一般的殉葬品,在他看來,這完全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終極浪漫。
秦始皇是想用陶土複刻他的帝國,讓每個士兵都保持戰鬥姿態,是要在死後世界繼續他的統一大業。
這種近乎偏執的執念,其實剛好鑄就了中華文明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的精神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