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的梅雨季,空氣潮得能擰出水,牆上都能長出黴斑。這時候人也跟著犯懶,頭重腳輕,吃飯沒胃口,李嬸就做薑炒鴨。"鴨肉性涼,配上薑正好,能去去濕氣。"她把老薑切成片,和鴨肉一起爆炒,再加點辣椒和啤酒燜煮,出鍋時滿屋都是薑的辛香,吃一口,辣得微微出汗,身上的困重感都輕了不少。
中醫說"長夏多濕",濕氣重了就像身上裹了層濕棉被,怎麼都不舒服。生薑的辛香能讓氣血流動起來,把濕氣趕出去。李嬸還喜歡用生薑煮水泡腳,說:"晚上泡十分鐘,渾身冒汗,睡得都香。"
提振精神之氣
三伏天的午後,太陽把地麵烤得滾燙,人也昏昏沉沉的,隻想打瞌睡。李嬸會泡杯濃茶,裡麵放兩片生薑,"喝了提神,乾活都有力氣"。生薑的辛辣能刺激神經,讓人清醒些。有回她孫子考試前複習,熬得沒精神,她就用生薑擦了擦孫子的太陽穴,又泡了杯薑茶,說:"這比喝咖啡管用,還不傷胃。"
調和寒涼之食
夏天的餐桌上少不了涼菜、冰飲、瓜果,李嬸做涼拌菜時,總會在調料裡加些薑末或薑汁。"黃瓜性涼,加點薑能中和一下。"她拌的拍黃瓜,脆嫩爽口,帶著點薑的辛香,吃著舒服。家裡做冰鎮酸梅湯,她也會放一小片薑進去,"喝著不那麼寒,小孩子也能多喝兩口"。
最經典的要數吃螃蟹時配的薑醋汁。李嬸說:"螃蟹性寒,多吃傷胃,蘸著薑醋吃,既能去腥,又能護著脾胃。"她還會在蒸螃蟹時,肚子裡塞幾片薑片,"從裡到外都調和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薑的靈動身姿
嫩薑和老薑用法大不同。李嬸醃糖醋薑隻用子薑,"嫩薑沒那麼辣,醃出來脆生生的,下飯得很"。她把嫩薑洗淨晾乾,切成薄片,用鹽醃半小時,擠去水分後,放進熬好的糖醋汁裡糖醋比例是21),再加點白酒封口,放冰箱裡醃三天就能吃。早上配粥,中午佐飯,都特彆開胃。
老薑則適合燉煮、爆炒。冬天熬雞湯,她會放幾塊老薑,說"能去腥味,還暖身";做紅燒肉時,薑片是少不了的調料,能讓肉更香。而乾薑是她婆婆的寶貝,說是"冬天受涼了,煮碗乾薑水,比吃藥還靈"。
有回李嬸試著用嫩薑炒肉絲,嫩薑的脆嫩配著肉絲的香,竟比用青椒炒還好吃,"這新吃法,倒也合咱老規矩"。
四、廚房裡的四季養生實踐
把"冬吃蘿卜夏吃薑"融進日常飲食,其實一點都不難,老輩人傳下來的做法,簡單又實用。
冬日蘿卜暖身心
1.蘿卜羊肉湯:張伯的做法是先把羊肉切塊,冷水下鍋,加薑片、料酒焯水,撇去浮沫後撈出。砂鍋裡加水,放羊肉、蔥段、薑片、八角,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燉一小時,再放蘿卜塊燉半小時,加鹽和胡椒粉調味。"蘿卜不能放太早,不然就燉爛了,沒嚼頭。"燉好的湯奶白濃鬱,蘿卜酥軟,羊肉鮮嫩,喝一碗渾身都暖烘烘的。
2.蘿卜絲鯽魚湯:李嬸的丈夫喜歡釣魚,釣回的鯽魚就用來做蘿卜絲湯。他把鯽魚兩麵煎黃,加開水煮沸,湯立馬就變成奶白色,再放白蘿卜絲,煮到蘿卜絲透明,加鹽、蔥花調味。"這湯鮮得很,蘿卜絲吸了魚的鮮味,比魚還好吃。"
3.紅燒蘿卜牛腩:鄰居張阿姨做這道菜有訣竅,牛腩要提前用冷水泡兩小時去血水,焯水後加調料炒出香味,再加開水沒過牛腩,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燉兩小時,最後放蘿卜塊燉半小時。"蘿卜要切大些,不然燉爛了不成形。"燉好的蘿卜吸飽了牛腩的湯汁,入口即化,牛腩也軟爛入味,是冬天餐桌上的硬菜。
4.爽口醃蘿卜:張伯的老伴喜歡做這個,把白蘿卜切成條,用鹽醃一小時,擠去水分後,加白糖、醋、蒜末、辣椒圈,拌勻後密封放冰箱,第二天就能吃。"酸甜帶點辣,解油膩最好。"她還試過用心裡美蘿卜做,紅絲絲的看著就有胃口。
5.蘿卜絲餅:李嬸的兒媳婦教她做的,把白蘿卜擦成絲,加鹽醃十分鐘,擠去水分,加麵粉、雞蛋、蔥花、少許水調成糊狀,鍋裡刷油,舀一勺麵糊攤成餅,煎到兩麵金黃。"外酥裡軟,早上當早飯,配碗粥正好。"
夏日薑香驅暑濕
1.薑棗茶:李嬸每天早上都煮,生薑帶皮切幾片,紅棗去核,加水煮沸後轉小火煮20分鐘,加紅糖調味。"早上喝最好,能暖一天。"她還會加幾片桂圓,說"補氣血,女人喝著好"。
2.糖醋嫩薑片:這是李嬸家夏天的常備菜,嫩薑切片,鹽醃半小時擠水,糖醋汁醋2份、糖1份)煮沸放涼,倒入薑片,加少許白酒,密封醃三天。"配粥、配麵條都好吃,天熱沒胃口時,吃兩片就想吃東西了。"
3.薑汁撞奶:李嬸的孫子最喜歡這個,把生薑榨成汁,牛奶加熱到80度左右,倒入薑汁中,靜置幾分鐘就凝固了,加少許白糖,滑嫩香甜。"比買的布丁健康,還暖胃。"
4.薑絲炒時蔬:炒空心菜、菠菜時,李嬸都會先爆香薑絲,再下蔬菜快炒,"薑的香味能蓋過菜的土腥味,還不寒胃"。
5.薑末入涼拌:調涼拌菜的醬汁時,她會剁點薑末放進去,"尤其是涼拌木耳、海蜇這些涼性食物,加薑末能中和一下"。
6.薑米入粥底:早上煮粥時,李嬸會放一小勺薑米,"粥裡帶著點薑香,喝著暖和,還不容易餓"。
五、智慧與平衡:廚房裡的養生之道
張伯和李嬸都不知道什麼是"陰陽平衡",但他們憑著老輩人的經驗,把"冬吃蘿卜夏吃薑"過成了日常。這其實就是養生的真諦——不刻意、不勉強,在順應自然中找到身體的平衡點。
應時而食是根本
張伯隻在冬天買蘿卜,"夏天的蘿卜沒味兒,水垮垮的";李嬸夏天隻買嫩薑,"冬天的嫩薑貴不說,還沒夏天的新鮮"。他們知道,當季的食材最養人,就像春天的韭菜、秋天的梨,都是大自然給的饋贈。菜市場的老農也說:"啥時候吃啥菜,這是老天爺定的規矩,錯不了。"
適度適量是關鍵
張伯再愛吃蘿卜,也不會頓頓吃,"再好的東西,吃多了也膩";李嬸的糖醋薑再好吃,每天也隻吃兩三片,"薑吃多了上火,嗓子眼會發乾"。養生有度,不要盲目養生,記得多看看養生常識!
喜歡日常養生常識請大家收藏:()日常養生常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