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五口感染甲流後的預防指南
近期,一家五口感染甲流且流感病毒檢測呈陽性的新聞引起了廣泛關注,這一事件再次敲響了流感防控的警鐘。甲型流感簡稱甲流)作為一種傳染性強、傳播速度快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尤其是在家庭、學校、工作場所等人員密集的區域,容易引發聚集性感染。了解甲流的預防方法,對於降低感染風險、保護自己和他人的健康至關重要。
一、甲流的基本知識
甲型流感病毒屬於正粘病毒科,是一種rna病毒,其表麵抗原會不斷發生變異,這也是導致流感頻繁爆發和難以徹底防控的重要原因之一。甲流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如患者咳嗽、打噴嚏時產生的飛沫,被他人吸入後可能導致感染;也可通過接觸傳播,例如接觸了被病毒汙染的物體表麵,再觸摸自己的口鼻眼等部位,病毒就可能侵入人體引發疾病。
感染甲流後的症狀通常比普通感冒更為嚴重,初期可能表現為高熱、頭痛、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狀,隨後可能出現咳嗽、流涕、咽痛等呼吸道症狀,部分患者還可能伴有惡心、嘔吐、腹瀉等胃腸道症狀。一般來說,甲流的潛伏期為17天,多數患者在發病後的35天內症狀最為明顯,病程通常持續12周,但對於兒童、老年人、孕婦以及患有慢性基礎疾病的人群,感染甲流後可能引發嚴重的並發症,如肺炎、呼吸衰竭、心肌炎等,甚至危及生命。
二、預防甲流的關鍵措施
一)疫苗接種
接種流感疫苗是預防甲流最經濟、有效的方法之一。流感疫苗能夠刺激人體免疫係統產生針對甲型流感病毒的抗體,當人體接觸到病毒時,這些抗體可以迅速發揮作用,識彆並中和病毒,從而降低感染的風險,減輕感染後的症狀嚴重程度。
每年的流感疫苗都是根據世界衛生組織ho)和國家疾病預防控製機構的監測和預測,針對當年可能流行的流感病毒株進行研製的。因此,為了獲得最佳的保護效果,建議每年在流感季節來臨之前接種流感疫苗,一般在每年的9月至11月是最佳接種時間。
流感疫苗的適用人群廣泛,尤其是以下高危人群應優先接種:
1.兒童:特彆是6個月至5歲的兒童,他們的免疫係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感染甲流後更容易出現嚴重並發症。
2.老年人: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由於身體機能下降,免疫力較弱,感染甲流後發生重症和死亡的風險較高。
3.患有慢性基礎疾病的人群:如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係統疾病、糖尿病、慢性腎病、肝病、血液係統疾病、神經係統疾病、神經肌肉功能障礙、免疫抑製包括應用免疫抑製劑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等,這些人群感染甲流後可能導致基礎疾病加重,引發嚴重後果。
4.孕婦:孕婦在孕期身體抵抗力下降,感染甲流不僅可能影響自身健康,還可能對胎兒造成不良影響,如早產、胎兒生長受限等。
5.醫務人員:由於工作環境接觸流感患者的機會較多,感染風險高,接種疫苗不僅可以保護自身健康,還能減少將病毒傳播給患者的風險。
接種流感疫苗後,可能會出現一些輕微的不良反應,如接種部位紅腫、疼痛、低熱、乏力等,這些症狀通常在12天內自行緩解,無需特殊處理。極少數人可能會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但這種情況非常罕見。如果在接種疫苗後出現呼吸困難、心跳加快、皮疹等嚴重不適症狀,應立即就醫。
二)個人衛生習慣
1.勤洗手:保持手部清潔是預防甲流的重要環節。我們的雙手在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到各種各樣的物品,很容易沾染病毒。因此,在咳嗽、打噴嚏後,觸摸公共物品後,飯前便後,外出回家後等關鍵時刻,一定要及時用肥皂或洗手液和流動水洗手,按照“七步洗手法”仔細揉搓雙手的每個部位,包括掌心、手背、指縫、指尖、拇指、手腕等,持續洗手時間不少於20秒,然後用乾淨的毛巾或紙巾擦乾,或使用烘乾機烘乾。如果沒有流動水,也可以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手消毒劑進行手部消毒,但要注意使用足夠的量,並確保雙手完全覆蓋,揉搓至乾燥。
2.正確佩戴口罩:在流感高發期,前往人員密集的場所,如商場、超市、醫院、學校、公共交通工具等,佩戴口罩可以有效阻擋飛沫傳播,減少感染甲流的機會。選擇口罩時,應優先選擇醫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醫用外科口罩可以阻擋大部分飛沫,n95口罩的防護效果更好,但透氣性相對較差,長時間佩戴可能會感到不適。佩戴口罩前,應先洗手,確保手部清潔,然後將口罩的深色麵朝外,淺色麵朝內,有金屬條的一端朝上,將口罩展開,完全覆蓋口鼻和下巴,用雙手食指按壓金屬條,使其貼合鼻梁,然後將口罩的下方拉至下巴處,確保口罩貼合麵部,不留縫隙。在佩戴過程中,避免觸摸口罩的外側,以免汙染口罩。如果口罩出現破損、汙染或呼吸阻力增大等情況,應及時更換口罩,一般建議每46小時更換一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3.保持社交距離:儘量避免與有流感樣症狀的人密切接觸,在公共場所與他人保持至少1米的社交距離,減少飛沫傳播的可能性。在咳嗽或打噴嚏時,應用紙巾捂住口鼻,避免飛沫噴濺到他人身上,如果沒有紙巾,也可以用肘部內側遮擋口鼻,而不是用手直接遮擋,因為手部更容易接觸到其他物品,從而傳播病毒。
三)環境衛生維護
1.室內通風換氣:保持室內空氣流通是預防甲流的重要措施之一。經常開窗通風,可以將室內被汙染的空氣排出室外,引入新鮮空氣,降低病毒在室內的濃度,減少感染的風險。建議每天至少開窗通風23次,每次通風時間不少於30分鐘,尤其是在人員密集的場所,如教室、辦公室、臥室等,更要注意通風換氣。在使用空調的房間,也要定期開窗通風,避免長時間處於密閉的空調環境中,因為空調係統可能會循環傳播病毒,增加感染的機會。此外,還可以使用空氣淨化器等設備,進一步改善室內空氣質量,但要注意定期清潔和更換濾網,以保證其過濾效果。
2.環境清潔消毒:定期對居住環境和工作場所進行清潔消毒,可以有效殺滅病毒,減少病毒的傳播。對於經常接觸的物體表麵,如門把手、桌椅、水龍頭、電梯按鈕、手機、電腦鍵盤等,可用含氯消毒劑如84消毒液)或75酒精進行擦拭消毒,消毒時應按照產品說明書的要求進行稀釋和使用,注意通風換氣,避免消毒劑對人體造成傷害。地麵可使用含氯消毒劑進行濕式拖地消毒,消毒後應保持地麵乾燥。在家庭中,餐具可采用煮沸消毒的方式,將餐具完全浸沒在水中,煮沸1530分鐘,可有效殺滅病毒和細菌。對於衣物、被褥等織物,可定期清洗,並在陽光下晾曬,陽光中的紫外線具有一定的殺菌消毒作用。
四)增強自身免疫力
1.均衡飲食:合理的飲食結構是維持身體健康和增強免疫力的基礎。日常飲食應注重營養均衡,攝入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蛋白質是構成人體免疫係統的重要物質,可多吃一些瘦肉、魚類、蛋類、豆類、奶製品等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碳水化合物應選擇全穀物、薯類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避免過多攝入精製穀物和糖;脂肪應選擇不飽和脂肪酸,如橄欖油、魚油、堅果等,減少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攝入;多吃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如橙子、檸檬、草莓、菠菜、西蘭花等,這些食物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e、β胡蘿卜素等抗氧化物質,以及礦物質和膳食纖維,有助於增強免疫力,抵抗病毒感染。此外,還應適量飲水,保持身體水分平衡,促進新陳代謝。
2.適量運動:定期進行適量的運動可以增強身體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提高心肺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增強機體對病毒的防禦能力。建議每周進行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遊泳、騎自行車等,也可以結合適量的力量訓練,如俯臥撐、仰臥起坐、深蹲等,增強肌肉力量。運動應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和運動能力選擇合適的項目和強度,循序漸進,避免過度疲勞和運動損傷。在運動過程中,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運動姿勢和呼吸節奏,運動前後要進行適當的熱身和拉伸運動,預防肌肉酸痛和受傷。此外,堅持長期規律的運動效果更佳,避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