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養生:順時調攝,為全年健康築基
夏季,天地氣交,萬物華實,是自然界陽氣最盛、生機最旺的季節。《黃帝內經》有言:“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誌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這古老的智慧揭示了夏季養生與全年健康的深層關聯——夏季養護得當,不僅能安然度夏,更能為秋冬收藏打下堅實基礎,避免來年疾病纏身。本文將從起居、飲食、運動、情誌、防病五個維度,係統闡述夏季養生的科學方法,助您順時養陽,為全年健康保駕護航。
一、起居有常:順時應勢,調和陰陽
夏季養生的核心在於“順陽”,即順應自然界陽氣升發、旺盛的規律調整作息。此時日照時間長,陽氣晝行於外,夜行於內,人的起居需與之同步,才能使氣血暢通、陰陽平衡。
一)夜臥早起,把握“子午覺”
《黃帝內經》提出夏季應“夜臥早起,無厭於日”,這是順應夏季陽氣特點的起居準則。現代研究也證實,夏季日出早、日落晚,人體生物鐘會隨光照變化自然調整,此時適當晚睡早起,能更好地利用陽氣滋養身體。
入睡與起床時間:建議晚上11點前入睡避免熬夜耗傷陽氣),早晨56點起床隨日出而作,助陽氣升發)。夏季白晝較長,可適當縮短夜間睡眠時間,但需保證每天78小時睡眠,避免過度勞累。
午時小憩,養陰護心:午時11001300)是一天中陽氣最盛、陰氣初生之時,此時小憩1530分鐘,能幫助心臟恢複機能,緩解上午疲勞,同時順應“陰氣內斂”的規律,為下午儲備能量。需要注意的是,午睡不宜過久,否則會擾亂生物鐘,導致夜間失眠;也不宜伏案而睡,以免壓迫胸部,影響呼吸和血液循環。
二)防暑避濕,營造適宜環境
夏季氣候特點是“高溫高濕”,若長時間處於濕熱環境,易導致暑濕入侵,引發身體不適。因此,調節居住環境的溫濕度至關重要。
合理使用空調:空調溫度建議設置在26c左右,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以不超過57c為宜),防止“空調病”。夜間開空調時,需蓋好腹部和關節,避免冷風直吹。
保持通風祛濕:早晨和傍晚氣溫較低時,開窗通風,讓新鮮空氣流通;潮濕地區可使用除濕機或乾燥劑,降低室內濕度濕度保持在5060為宜),減少黴菌滋生。
注意衣物選擇:穿寬鬆、透氣、吸汗的棉麻類衣物,便於汗液蒸發;出汗後及時更換濕衣,避免濕氣侵入肌膚。
三)重視午休後的養護
午時小憩後,不宜立即起身投入工作,可先喝一杯溫水,活動四肢,讓身體從休息狀態逐漸過渡到活動狀態。此外,夏季午後氣溫較高,外出時需做好防曬,戴帽子、打遮陽傘,避免陽光直射頭部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過度暴曬易致陽氣過盛,引發頭暈、頭痛)。
二、飲食有節:清補養陰,祛濕護脾
夏季陽氣浮於外,陰氣伏於內,脾胃功能相對較弱,加之高溫易使食欲下降,飲食調養需遵循“清補、祛濕、養陰”的原則,既要補充營養,又要避免加重脾胃負擔。
一)清熱解暑,兼顧養陰
夏季氣候炎熱,人體易受“暑邪”侵襲,出現口渴、心煩、多汗等症狀,此時需適當食用清熱解暑的食物,但不可過度寒涼,以免損傷陽氣。
清熱解暑食物:綠豆湯綠豆性涼,可清熱利濕,但脾胃虛寒者需加少量薑絲)、西瓜性寒味甘,能解暑生津,但不可過量,以免腹瀉)、荷葉粥荷葉有清暑利濕的功效,搭配粳米煮粥,健脾又解暑)、苦瓜味苦性寒,可清熱解毒,適合夏季食用,但需煮熟避免生食傷胃)。
養陰生津食材:夏季出汗多,易損耗津液,需適當補充養陰食材,如百合潤肺養陰)、銀耳滋陰潤燥)、梨生津止渴)、麥冬養陰生津,可泡水飲用)。
二)健脾祛濕,防範“濕邪”
夏季雨水多,環境潮濕,人體易受“濕邪”困擾,出現乏力、舌苔厚膩、大便黏滯等症狀。中醫認為“濕邪困脾”,因此祛濕需先健脾。
健脾祛濕食物:
紅豆薏米粥紅豆健脾利濕,薏米利水消腫,二者搭配煮粥,是祛濕佳品,但薏米性涼,可炒後使用以減輕寒性);
茯苓性平,能健脾滲濕,可加入湯粥中,或打成粉衝服);
冬瓜性涼味甘,能清熱利水,適合夏季煮湯或清炒);
生薑性溫,能溫脾化濕,炒菜時加少量生薑,可中和寒性食物的影響)。
避免助濕食物:少吃油膩、甜膩食物如油炸食品、蛋糕),這類食物易加重脾胃負擔,導致濕氣積聚;少喝冰鎮飲料,以免寒濕侵襲脾胃。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三)補充鹽分,平衡電解質
夏季出汗多,不僅丟失水分,還會流失鈉、鉀、鈣等電解質,若不及時補充,可能出現乏力、肌肉痙攣等症狀。
適量補鹽:日常飲食中可適當增加鹽分每天不超過5克),或飲用淡鹽水、運動飲料避免高糖飲料);
補充鉀元素:香蕉、橙子、菠菜、土豆等食物富含鉀,可適當多吃,預防低鉀血症。
四)飲食規律,保護脾胃
夏季氣溫高,易出現食欲下降“苦夏”),此時更需注意飲食規律,保護脾胃功能。
定時定量進餐:即使食欲不佳,也應按時吃飯,避免暴飲暴食或節食;
清淡為主,少食辛辣:辛辣食物易助陽生熱,夏季過量食用可能導致上火如口腔潰瘍、便秘),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宜;
不吃生冷不潔食物:夏季食物易變質,需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生冷、隔夜食物,預防急性胃腸炎。
三、適度運動:養陽疏泄,避免耗傷
夏季運動的關鍵是“適度”——既要順應陽氣升發的特點,通過運動疏泄氣機,又要避免在高溫時段劇烈運動,以免耗傷陽氣和津液。
一)選擇合適的時間和地點
最佳運動時間:早晨日出後)或傍晚日落前),此時氣溫較低,避免在正午10點至下午4點高溫時段運動;
適宜運動地點:選擇陰涼通風的地方,如公園、樹蔭下,避免在陽光下暴曬或封閉環境中運動。
二)選擇溫和的運動方式
夏季運動應以“輕緩”為主,避免劇烈運動如長跑、高強度健身),以免大量出汗導致陽氣外泄。
推薦運動:
散步:每天散步3060分鐘,可促進氣血循環,緩解壓力;
太極拳、八段錦:這類運動動作柔和,能調節呼吸,增強脾胃功能,符合夏季養陽的原則;
遊泳:水中溫度較低,可避免過熱,同時全身運動能增強體質,但需注意水溫不宜過低避免寒濕入侵),遊泳時間不宜過長每次30分鐘左右)。
三)運動後的注意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