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嶺南初秋巧養生:祛濕潤燥,安然度“秋”_日常養生常識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穿越架空 > 日常養生常識 > 第29章 嶺南初秋巧養生:祛濕潤燥,安然度“秋”

第29章 嶺南初秋巧養生:祛濕潤燥,安然度“秋”(1 / 1)

嶺南初秋巧養生:祛濕潤燥,安然度“秋”

時令的腳步輕輕踏入立秋,宣告著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的時節開啟。天地間,暑熱雖未全消,涼意已悄然滲透,晝夜的溫差也拉大了帷幕。然而,在四季並不那麼分明的嶺南大地,秋天的序曲卻有著獨特的韻律。它並非一蹴而就的清爽乾燥,而是先經曆一段“秋濕”纏綿的過渡,再緩緩迎來“秋燥”的登場。這種濕與燥的交替,對於身體,特彆是呼吸係統本就比較敏感的朋友來說,無疑需要更多的關注與調適。如何在這濕燥交織的時節裡,讓身心保持舒適與平衡?我們不妨從嶺南的地域特性出發,聊聊初秋養生的智慧。

一、濕氣當令:健脾化濕是根基

嶺南的初秋,常常帶著長夏的餘韻。古人形容為“天氣下迫,地氣上蒸”,暑熱的尾巴與濕氣交織纏綿。這種環境下的濕氣,容易困阻我們的脾胃功能,進而影響肺氣的宣暢,讓人感覺身體沉重、精神不振,或是覺得痰多、胸口發悶。

中醫智慧告訴我們,脾胃是運化水濕的樞紐,濕氣的根源往往在於脾胃功能的不足。因此,化解初秋的濕困,關鍵在於“健運脾胃”。飲食是調養脾胃最直接的方式:

優選食材:茯苓、赤小豆、炒薏米生薏米性偏涼,炒過後更溫和,更適合嶺南常見的濕熱體質)都是健脾滲濕的好幫手。將它們與冬瓜同煮成湯,清甜可口,既能清解暑濕餘熱,又能利肺氣,幫助身體排出多餘水濕。

慎食生冷:雖然秋老虎餘威尚在,但貪食涼茶、冰凍飲料等生冷之物,很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導致濕氣非但不能排出,反而內聚加重。古訓早已提醒:“生冷傷脾,脾傷則濕聚”。

起居防潮:居住環境也需留意。嶺南午後陽光充足,正是驅散室內潮氣的好時機。記得常開窗通風,讓空氣流通起來。古人的養生經驗也提倡:“濕處宜燥之,每日晴時開戶,令氣通”。

二、燥氣漸顯:潤養有方兼清餘濕

隨著節氣深入,嶺南空氣中的燥意會逐漸明顯起來。口鼻咽喉開始感覺乾燥,皮膚也可能變得緊繃。但此時的身體狀況往往比較特殊:體內的濕邪可能尚未完全清除,而外界的燥氣已然來襲。這就形成了“燥中夾濕”的局麵,調養需要更加細致。

潤燥固然重要,但絕不能忽視可能殘留的濕氣。潤養時需選擇那些溫潤而不滋膩的食材,既能補充津液,又不至於助長濕邪:

巧搭潤燥:雪梨是經典的潤燥水果帶皮燉煮效果更佳,梨皮本身就有很好的清肺潤燥作用。加入幾片陳皮同燉,陳皮的芳香能理氣化痰,正好可以平衡雪梨的甘潤,避免滋膩生濕。玉竹、南沙參嶺南地區常用,相比北沙參更為清潤平和)煮水代茶飲,也是不錯的選擇,加入一兩片生薑,既能調和藥性,又能防止濕氣鬱結化熱。

忌口辛辣:燥氣上升時,務必對辛辣厚味的食物有所節製。辣椒、胡椒等辛香調料容易助火傷津,加重口鼻乾燥的感覺。古語有雲:“秋燥之時,辛辣助火,耗傷肺津”。

環境保濕:當空氣變得乾燥,可以在室內使用加濕器,將濕度維持在4060左右的舒適區間,減少乾燥空氣對呼吸道的刺激。

三、起居有常:順應天時,避濕防燥

《黃帝內經》強調秋季養生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在嶺南,雖然秋季夜晚相對較短,但早睡可以避開夜晚漸重的濕氣和寒露;早起則能充分利用晨光,晾曬衣物被褥,減少濕邪侵襲的機會。

我們的身體在秋天有著“收斂”的特性。順應這種自然的趨勢,有助於養護肺氣,使其保持清潤平和。

晨練導引:清晨是鍛煉的好時機。選擇如八段錦中“調理脾胃須單舉”這樣的動作,通過舒展肢體,有助於調和脾胃、化解濕氣。接著練習“雙手托天理三焦”,能有效舒展胸廓,宣通肺氣。古人總結秋季導引的要領在於“宣肺健脾”。

吐納散步:溫和的散步配合深長的呼吸即“吐納”),是秋季極佳的養生方式。在空氣清新的環境中,深呼吸能很好地調和肺氣,使呼吸更順暢深沉。

防護為先:遇到霧霾天氣或空氣特彆潮濕如晨霧、回南天)時外出,佩戴合適的口罩是保護呼吸道的簡單有效方法。古人亦知“濕霧傷肺,宜避之,或戴巾掩口鼻”。

“秋凍”有度:“春捂秋凍”是民間智慧,但需靈活掌握。嶺南初秋氣溫波動較大,體質相對較弱的朋友,尤其是長者,切不可盲目“凍”,應注意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物,重點保護頸背、腹部和足部,避免受涼引發不適。

四、藥食同源:調養講究地域與體質

嶺南地區由於氣候特點,不少朋友體質偏於濕熱或痰濕,常感身體粘滯不爽、困倦乏力、容易水腫或麵部泛油。因此,在選用藥膳調養時,應特彆避免滋膩厚重的補品,強調“清化”為主,做到因人而異、因時製宜。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濕燥交雜:如果感覺既有痰可能粘稠)又伴有咽喉乾燥但不想喝水,可以試試:川貝約3克研成細粉)、茯苓15克、陳皮5克,與適量瘦肉一同燉湯。川貝負責潤燥,茯苓和陳皮協同祛濕理氣,三者搭配,既潤燥又不助濕,符合“燥者潤之,濕者燥之”的調和原則。

燥象明顯:若以乾咳少痰、鼻腔乾燥等燥象為主,可用麥冬10克、無花果2個嶺南特產,潤肺且性味平和不易生寒)、加少許生薑片煮水飲用。麥冬養陰生津,無花果潤肺,生薑則能溫中化濕,防止滋陰之物可能帶來的濕滯,充分考慮了嶺南的地域特點。

把握“祛濕潤燥”的核心節奏

嶺南的初秋,猶如一曲濕與燥交織的變奏。養生之道,貴在把握其獨特的節奏——“先祛濕不傷脾,後潤燥不助濕”。

祛濕是初秋養生的第一步,目的是為身體掃清障礙,創造一個清爽的內環境。此時需溫和健運脾胃,飲食起居都圍繞著化解濕氣展開。隨著燥氣漸起,潤養便提上日程,但潤養需得法,選擇溫潤不膩的食材,並時刻留意體內可能殘留的濕氣,做到潤燥而不留濕。

歸根結底,嶺南初秋養生的精髓在於順應自然。細心體察天氣的變化,感受身體的反饋,在祛濕與潤燥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點。通過合理的飲食選擇、規律的起居作息、適度的運動導引以及平和的心境,我們便能在這濕燥交替的時節裡,更好地守護身心的舒適與安寧,為迎接更深的秋意打下堅實的基礎。安然度“秋”,從此刻的細心調養開始。

喜歡日常養生常識請大家收藏:()日常養生常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最新小说: 這貓都吞噬恒星了,你跟我說弱? 你是我的救贖之大明星的農村妻 玫瑰與青鬆 玄幻:開局服用合情散,我能夠傷害轉移 貔貅崽進京戰神爹 絕對之門 畢業那天,被迫和輔導員住在一起了 天命陰傘師 穿越時空的超級旅行 仙遮魔道